文本描述
城市中产化
与城市活力提升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城乡规划》副主编、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苏海龙
2019.08.20
CONTENTS
/01/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02/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03/ 如何焕发城市新活力的几点建议
/01/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
活力
感受
适宜
可达性
管理
换句话说,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检验城市空间质量的5个基本指标: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简·雅各布斯
《城市形态活力论》
伊恩·本特利等人的《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也把活力表述为“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
从城市街道入手进行研究,认为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这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正是这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我的书上第97页的图和书名,放在这一张
设计管控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把场所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指出场所是有形式、活动和意象等三个要素构成,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增强场所感,而“活力”作为活动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成功场所重要关键特性之一。
城市活力是塑造成功场所的关键特性之一
马修·卡莫纳
《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这一定义显然是从空间的供给侧提出的,认为“城市活力”是由“城市”提供给市民的一种满足其“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种“产品”。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城市活力是城市提供给市民“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种“产品”。
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既然是全过程,我认为应该从生产与消费,即从空间作为社会过程的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尤其是要研究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后,从研究消费、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的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活力。
来源自Knox and Pinch,2000,建成环境与社会过程:一个分析框架,经本人翻译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02/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汇报人:萌萌队
1.城市中产化现象与特征
城市中产化(Gentrification)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Ruth Glass于1964年提出,她在对伦敦内城社会结构变迁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中产阶级取代工人阶级重新回到城市中心的反郊区化现象,并称之为中产阶层化。
总体上,中产化是一个多元、复杂、变化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土地使用者置换原使用者,并伴随固定资产再投资导致的建成环境改变的动态变化过程。
我国城市中产化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以上类似的过程。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WHAT
MECHANISM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消费的主体
——谁在消费?
WHO
消费的客体
——消费什么?
消费的内在机制
——时空压缩
2. 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逻辑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在西方发达国家步入了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城市也由工业中心、生产中心向文化中心、消费中心转变。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城市掀起了内城复兴的热潮,这更加速了城市功能的转型。其特点是房地产发、消费活动与地方文化复兴相整合的城市更新方式。巴尔的摩内港复兴的成功理念“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将市中心改造成企业中心、发达的服务和旅游业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历史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则。
消费社会与城市中产化
中产阶级与新型文化媒介人。
我国中产阶层的特征:
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
WHO
资料来源:《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