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致同咨询行业洞察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2023 年 9 月发布 引言 2023(1/4) 年,在持续3 年的新冠疫情后,中国进入疫情后时代。医药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们也终于得以重整身心,将工作重心从之前的精准常态化防控,与新冠相关的检测、 疫苗、药物研发等工作中,重新转回正常的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为人类战胜各种疾病继续贡献专业力量。然而,作为曾经最著名的逆周期行业,在经济开始逐步 回升的 2023 年,医药医疗行业虽然仍有诸多亮眼进展,却在整体上跑输大盘,仍处于艰难的行业下行周期。具体来说:政策方向o 一方面,最受关注的集采降价幅度在 2023 年再次达到高力度,相较八轮集采平均 54%( 其中最高为 2018 年第一次的 59%,最低为 2022 年 48%) 的降价幅度而言,2023 年 3 月最近 的第 八批集采平均降价幅度高达 56%。这说明本年的第八批集采未能延续 2022 年第七批集采时的温和降价幅度,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冠疫情对医保基金在收支两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 导致医 保基金的“钱包”更加收紧。在这样的宏观情况下,药企在谈判竞价时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o 另一方面,2023 年 7 月 2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 、 国家药监局等 10 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自此,医药行业的反腐风暴全面拉开,并必将对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带来深远的影 响。行业痛点o 创新力尚显不足,需从“改良创新”迈向“原始创新”:中国创新药中能够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性药物(First-in-Class)仍然不足。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开发的 FIC 新药尚未 有 被国内外其他企业 fast follow 的情况。中国 FIC 不成功,药物不被认可只是表象,本质原因在于药物背后的全新靶点或机制并没有得到国内外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我国药企最 常用 的仍是Fast-follow 打法,新药研发多属于Me-too 或者好一些的Me-Better。我国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都在做仿制药研究,离真正的创新型大药企的目标差距较大。在我国 11,820 家药企中, 新药研发项目占比超过 50% 的企业仅有 2851 家,约为 24.1%;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99.6%。o 创新药研发靶点过于集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目前国内药企投入和追逐的热门靶点集中,这一方面造成对有限靶点过于集中的研发导致的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甚至是患者招募都会 出现困难,从而影响研发进度;另一方面未来由于创新药企业管线的同质化程度过高,导致后期步入医保集采或国谈阶段就更容易陷入同行竞价的情况,如果不能研发进展占得先机,将 失去抢占市场份额的最佳机会,在药品定价和销售等方面陷于被动。o 境外审批政策变化改变原有新药获批方式,研发投入要求更高导致出海受挫: 2022 年中国多家头部创新药企业的肿瘤药物“出海”遇挫,这与 FDA 在提出的 project optimus 计划(要 求 更多的剂量探索和剂量优化)和project diversities 指南(要求药企的临床试验尽可能地纳入更多人种)有很大关系,这势必大幅度增加药企的临床研究成本。从去年以来,包括信达 生物、 君实生物、和黄医药等在内企业的创新药在海外申请上市时接连遇挫;今年 2 月份,诺诚健华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的海外授权遭渤健退回,创新药“出海”再度被蒙上阴影。 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 1引言 (2/4)资本市场o 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商业贿赂频被爆出,市场遇冷,投资者对该板块整体信心不足:此前曾有令市场震惊的康美医药造假案,从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康美医药累计虚增营业 收入 291.28 亿元,虚增利润近 40 亿元。后又有譬如 *ST 辅仁、*ST 泽达、*ST 紫鑫、*ST 银河、*ST 必康、*ST 未来等等医药医疗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引发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此 外, 近期多家医药类公司高管亦相继被监察机关实施留置措施,疑与反腐方向有关。对于单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而言,该等负面新闻的爆出甚至引发退市,不仅导致品牌形象大幅下降,更 重要 的是融资渠道被关闭,企业无法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也无法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而大量爆出的医药企业的恶性造假及贿赂事件,更是对更个医药医疗行业 的声 誉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导致该板块在和其他板块的对比中,不仅未能发挥此前的逆周期效应,反而被投资者继续看跌。o 医药医疗行业投资降至冰点:受美元基金收缩、境外上市受限、创新药行业估值体系重构等影响,目前整个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步入下行通道,估值陷于低位,上市公司表现跑输大盘,未 上市医药公司的融资亦陷入冰点。在 2023 年上半年全球医药健康领域十大投融资中,与我国有关的仅有康桥资本和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海森生物一单。该企 业的专业领域为慢性病、老年相关疾病以及急重症领域;商业模式为通过收购、License-in 而非自主研发,以获得原研药产品在中国的所有权和商业化权益。资本投资放缓,一方面导 致 创新药企业炮弹不充足,研发投入下降;另一方面,诸多已进入拟上市周期的医药医疗企业仍在“扎堆”等待估值回升后挂牌上市,目前即使完成过会或聆讯也由于估值过低无法挂 牌, 陷入两难境地。新药研发o 阿尔茨海默症(AD)治疗药物的研发出现新的转机。该方向是新药研发重灾区和难度珠峰,强生、辉瑞、罗氏等制药巨头曾纷纷在此折戟。 2023 年 1 月,卫材开发的 Lecanemab 基 于 Clarity AD 试验被 FDA 加速批准上市;更加值得关注的进展来自于礼来,2023 年 5 月,礼来研发的 Donanemab 确证性 III 期成功,亦有机会获得 FDA 完全批准。在礼来的三期 临床数据 发布当天,礼来的市值突破 4000 亿美元,刷新全球药企市值纪录,由此看出全球药企及患者对 AD 用药出现突破性进展的翘首期盼。AD 药物研发艰难的根源在于该病的发病 机理至今仍 未确定,这也提示了我们医药研发任重而道远,同时蓝海无限。o 此外,减重药升级为大药企的研发重点产品,糖尿病用药 GLP-1 的新适应症减重成为热门研发和增长领域。与过往的成分不明且未经严格医学临床检验的的减肥药相比,以诺和诺德的 司 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代表的 GLP-1 减重药已在全球市场开始持续发力,市场占有率快速攀升,其最初获批的适应症均为糖尿症用药,在上市后才再次获批减重适应症。 GLP- 1 类 药物在全球在研药物靶点中排名前十位,在中国在研药物靶点中排名第五位(前四位均为癌症用药),除礼来和诺和诺德已有 GLP-1 肥胖适应症药物上市外,辉瑞、阿斯利康、赛 诺菲、 勃林格殷格翰等巨头也已进军 GLP-1 减重市场,由此看出全球药企均在着重发力药物减重市场。国内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 2030 年减肥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76 亿 人民币。 国内已经获批上市的减肥药物仅有奥利司他一款,暂无 GLP-1 类药物获批肥胖适应症。国内的众多药企也在 GLP-1/ GLP-1R 赛道持续发力,截至 2023 年 6 月,国内已经申请 临床及以上的 GLP-1 类药物一共 99 个,进度最快的为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均已进入申请上市阶段。 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 2引言 (3/4)关注板块o 疫苗研发:虽然新冠疫情影响逐渐散退,但 2023 年上半年常规疫苗接种节奏仍未恢复正常,预计将对疫苗行业全年业绩产生一定影响。相比之下,HPV 疫苗依旧属于高景气子版块, 填 补了新冠疫苗量价齐跌带来的收入空缺。例如,2023 年上半年万泰生物 HPV2 获批签发 234 批次,同比增长 67%,沃森生物 HPV2 获批签发 23 批次,智飞生物代理默沙东的 HPV9 获批 签发 65 批次,同比增长 55%;此外,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亦成为少有的蓝海品种。带状疱疹发病率为全球 3~5‰,亚太地区 3~10‰,且有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全球已上 市的带状疱疹疫 苗主要有默沙东的 Zostavax 与葛兰素史克的 Shingrix,百克生物的首个国产带状疱疹疫苗也在 2023 年 4 月上市,成为 2023 年上半年国产常规疫苗唯一重磅新产品。o CXO 医药外包:疫情催生的研发红利已趋于消失,CXO 行业也进入内卷严重阶段。在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欧美市场医药研发红利外溢,推动以药明系为代表的国内 CXO 企 业业 绩异军突起。虽然 2022 年业绩亮眼,但国内 CXO 企业股价却在 2023 年上半年开始跌跌不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趋弱并退去,多数上市 CXO 公司在手 订单数 量环比下降明显;另一方面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境内外医药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对境内外医药研发市场均高度倚重的中国 CXO 行业亦不能独善其身,近年因美国商务部“实 体清单” 事件、未经核实名单(UVL)的“黑天鹅”事件、及美国对本土化生产的鼓励政策而导致的一众国内 CXO 上市企业股价暴跌事件就说明了这种依赖关系;此外,部分 Biotech 生物科技和 Biopharma 生物制药公司面对资本寒冬中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与正在到来的估值重塑,选择抢滩入局 CXO 行业,以利用其技术优势、过剩产能、房地等资源通过 CXO 业务变现来缓解资金 压力,亦导致该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o 口腔医疗:一方面,在种植牙领域,2022 年 1 月国务院提出对种植牙等高值耗材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2022 年 8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治理的征 求 意见稿》,最终在 2022 年 9 月从政策上明确了“技耗分离”计价方式,确定公立三级医院种植服务费 4,500 元 / 颗的基准,该等集采政策的落地,使得种植牙平均价格降幅达到 55%, 种植牙行业告别暴利时代;另一方面,消费年轻化、“个人 IP”时代、互联网直播共同催生下的“颜值经济”,加速隐形正畸和数字化口腔的需求和国产替代。o 医美产业: 2021 年医美行业步入监管元年, 2023 年更是惩治医美行业乱象的高压之年。在行业合规性加强的背景下,医美市场开始进入疫情后的修复时期,触底反弹时刻来临。从实 际 表现来看,尽管市场规模及用户规模的绝对值较上一年保持增长状态,但增速相对放缓。其中,获得了医美产业链中最大部分利润的上游龙头企业表现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