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1 目的
为使过程具备增值并达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以确保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持续满足其预定质量目标的能力进行监视和测量,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包括与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3 职责
3.1 质管部是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归口管理部门,运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方法,证实过程是否保持其实现预期策划结果的能力。
3.2 各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所承担的过程(相关职能),采取适宜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实施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确保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4 程序
4.1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和频次
相应职能部门应根据每个过程对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确
定监视和测量的类型与程度。采取以下适宜的方法;
a)月份/季度/年度工作绩效总结、评价、考核;
b)按确定的检查频次对目标值完成情况统计与分析;
c)按确定的审核方案进行质量审核;
d)按需要对过程或过程效果抽样检查、分析和评定;
e)按需要或周期进行过程能力评定;
f)其他适宜的方法和频次。
4.2 质量管理体系主要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项目和判定准则;
4.2.1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4.2.1.1 监视和测量项目:
a)合同完成或履约情况的检查和统计;
b)对顾客要求变更或服务要求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评价;
c)对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d)有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传递的及时性及效果检查。
4.2.1.2 判定准则:应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密切与顾客沟通,及时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满意。
4.2.2 设计和开发过程
4.2.2.1 监视和测量项目:
a)对采购、生产、服务及顾客使用中发现的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问题和缺陷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b)与同类产品的水平、费效比的比较和评价;
c)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取得的成果和效益的统计。
4.2.2.2 判定准则:设计出高水平、低费效比、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顾客要求并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完整、正确、统一、协调和标准化的信息。
4.2.3 采购过程
4.2.3.1 监视和测量的项目:
a)进货检验合格率的统计,装配及调试过程中、交付使用及维修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采购产品的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
b)供应及时性的评价,对采购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的考核评价;
c)价格及数量的适宜性调查,库存量、周转率的统计。
4.2.3.2 判定准则: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要求、价格合理、供应及时。
4.2.4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4.2.4.1 监视和测量的项目:
a)产品和服务的监视和测量一次交验合格率的统计;
b)生产和服务过程状态及稳定性的考察;
c)生产和服务过程参数的监视和测量;
d)生产和服务过程质量损失的统计和分析。
4.2.4.2 判定准则: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一次交验成功。
4.2.5 有关职能的管理职责过程
4.2.5.1监视和测量的项目:
a)管理职责的实施及效果的日常检查、定期内审和评价;
b)内部沟通情况、工作协调性及工作效率的考核和评价;
c)有关信息、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和效果的检查、评定。
4.2.5.2 判定准则:高效率、有效的管理。
4.2.6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4.2.6.1 监视和测量项目:
a)培训或其他措施有效性的评定;
b)对各类人员绩效、能力的年度考核。
4.2.6.2 判定准则:通过培训或其他措施,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各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4.2.7 设备管理过程
4.2.7.1 监视和测量项目:
a)生产设备完好率;
b)检测设备周检率、合格率。
4.2.7.2 判定准则:应确保设备满足产品特性精度加工和过程质量和生产进度要求,持续处于良好的状态;检测设备精度应满足产品技术和质量特性的检测要求。
4.3 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处理
4.3.1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监视或测量中,发现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或过程不具备达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时,由质管部门及时发出有关信息,必要时对相关责任部门发出“纠正/预防措施记录单”。
4.3.2 责任部门针对问题或能力不足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并注重实施效果。
4.3.3 由质管部门进行跟踪验证其有效性,以确保过程的结果的符合性。
4.3.4 保持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记录以及采取措施的记录。
5 相关记录
5.1 《过程监视和测量记录单》;
5.2 《纠正/预防措施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