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管理顾问 > 咨询综合 > 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_课题研究报告(doc 16).rar

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_课题研究报告(doc 16).rar

资料大小:77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3/5(发布于河南)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_课题研究报告(doc 16).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文章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模式。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开办了六个团体,主要采用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团体领导者为笔者1人,参加团体的成员有学生49名、教师6人。对团体活动的效果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成效)。

2.团体咨询的目的影响咨询的结果。

3.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模式之一“9步操作法”:1心理调查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2拟订团体心理咨询计划书(交学校审批)→3招生宣传→4报名登记→5人员筛选(SCL-90问卷、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动机问卷、个别面谈、签约)→6协调工作(与各处室、班主任、家长)→7团体咨询活动→8效果评估→9跟踪服务,是可行有意并深受中学生喜爱的。

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团体咨询心理健康中学生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1.1问题的提出
1.课题表述
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由1—2名心理咨询员(领导者)与若干名(一般为5—12名)有类似心理问题或相同心理需要的来询者(中学生)组成一个团体,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利用团体互动,推动团体成员有效地学习,促进团体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使成员增进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进而修正自己的感觉、态度和行为,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一种咨询方式。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咨询在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及操作模式,它是将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

2.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得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王极盛教授调查的结果是: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但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有限,个别咨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为此,需要积极发展团体心理咨询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此外,这项研究也是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的需要,我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统计的接受咨询的中学生不到1%。进而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广在中学还任重而道远。

另外,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个人的成长经验得知,团体咨询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与治疗的功能,团体咨询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在国外及港台,团体辅导已广泛运用于大、中学校咨询机构,每学期都会开设各种团体,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国内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已对其做过一些研究。但是,目前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极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角度,无论是从中学团体咨询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匮乏的角度还是从对团体咨询研究需要进行完善的角度以及笔者个人发展需求来说,本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假设
通过对有关团体咨询文献的研究和本人的工作经验总结,这里所做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实效性,以校为本的尝试性研究,研究的假设包括:
1.团体咨询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性效果。

2.通过实践研究能探讨出适合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模式。

1.3研究目标
1.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探索团体咨询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3.探索中学团体咨询的操作模式。

4.总结提高中学生团体咨询的有效对策、活动设计。

1.4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治疗理论。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冲动,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强调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能力。

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成为独立与整合的个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咨询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协助来访者成长;咨询着重于人本身,而不是长久呈现的问题。

咨询取得效果的关键咨访关系(咨询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来访者所知觉到的咨询员的态度所构成)。咨询员应具备的个人特质与态度是真诚、尊重、同感,咨访关系是促使来访者改变的必要及充分条件。

咨询的技术是倾听、接纳、尊重、了解与回应等。

咨询过程是一种咨询员与来访者共同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的过程。

咨询效果的评价注重来访者自己的评价与感受,一般不用心理测验。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取样
为保证研究者了解团体成员咨询前后的变化发展过程,保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较多的直接接触机会,选择研究对象为研究者所在单位——北京市高井中学全体学生,其中实验组成员49人。

2.2 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SPSS10.0 统计软件。

3.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个人评定量表(见附件1)
4.成员自我评定量表(是需要团体成员来完成的对团体咨询效果评估的问卷或调查表)(见附件2)

2.3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定性分析方法的资料主要来自团体领导者与参与教师的观察记录、团体领导者个人评定量表结果、成员评定量表结果、团体成员的团体日记、自我总结(感受)、团体成员的家长反馈及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成员的追踪观察评价。

本研究的定量分析是采用SCL-90、全年级统考学习成绩、成员自我评价量表以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次等进行的。

2.行动研究法
每学年举办2-3期,每期招收8—9名学生,每期活动8—9次,本课题共举办6期。都是一期结束后先反思、学习研究再举办下一期。

另外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

2.4研究内容
1.团体心理咨询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2.开展中学生团体咨询的操作模式。

3.中学团体心理咨询的活动设计。

3研究过程
3.1准备
1.SCL-90测试、统计、分析。2001年9月4-8日,有本人和接受过市、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尹红芳、杜桂凤老师3人,利用5个早自习对在校15个教学班的516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之后集中3周时间完成了统计分析。

2.对课题参与教师培训。培训内容有学习课题方案、明确个人职责、具体任务、参与团体活动的要求,确定每人参加的团体。

3.提交北京市高井中学领导课题计划书(见附件3)

3.2招生(以第4期成长团体为例)
1.宣传。利用校广播(广播稿见附件4)、校板报、班主任例会、向各班发放招生广告(见附件5)等方式进行宣传。

2.筛选。在宣传工作之后,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共33人报名),从报名的学生中分三步筛选。

首先,在2002年9月12日中午,33人参加SCL-90测试,筛出总分不超70、阳性项目数不超43、各项因子分不超过2的学生31人(其中两名学生,一是总分92、恐怖因子分2.715,后进一步了解,确实为恐惧黑暗症,建议他做个别咨询,经6次咨询后症状消失;另一是阳性项目数为50、抑郁因子分2.333,个别咨询2次后转介)。

再次,在2002年9月13日下午放学后,31人填写参加团体动机/目的问卷(见附件6)。从答卷分析中排除与团体活动目标不相符的11人(他们参与的原因有听同学说或听老师说好、有的是反正中午在学校也没事、有的是想了解他人、多接触几个同学、多交几个朋友等),将筛出的20人按照动机的强弱、目的的明确程度大致排序(同时考虑到尽量使各班人数和男女比例均等)。

最后,是个别面谈。对前两次筛选出的学生,在2002年9月16日中午按照第二步的结果排序,每人面谈10分钟,目的是使领导者进一步了解参加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评估该生是否适合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对团体咨询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参加团体后能更好地遵守团体规则和较快地投入团体。

经过上述三步,最后筛选出8人(男生4人、女生4人;每班2人)。对未被入选的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中起来加以解释说明。

3.3沟通协调工作
2002年9月16日下午,班主任例会上,将各班团体成员名单给班主任,以争得班主任的支持。下午放学时,将家长信(见附件7)发放给每个团体成员。

3.4团体咨询的过程(以第4期团体咨询为例)
成长团体咨询记录
说明:第四期团体心理咨询,名称为“成长团体”,团体活动共计8次,从2002年9月17日至11月5日,每周二中午12:30-13:30,活动地点在团体咨询室。团体共8名同学,张景芳老师为团体指导者,张桂平老师为参与观察者,团体活动的情况如下:
成长团体”活动记录表
次序
日 期
活动主题
活动结果与思考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