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一、提问的好处:提问可以让对方感觉很舒服
1、人都有表达欲,提问能把“说”的话语权给到对方,让他有掌控局面的感觉,愿意打开心扉。
2、人喜欢自己做主,不喜欢被说服,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实现“客户自己说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的效果。
简单高效养老四问逻辑:
第1问:您有没有觉得现在赚钱比以前难多了?(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赚钱难易的问题,为第2问沟通持续赚钱能力做铺垫。)
答案1:99%的客户答案都是“现在赚钱难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问
回答原因分析: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主都感觉这两年生意难做;其次国人都较低调,哪怕一帆风顺也会说“钱难赚”,提前说了钱难赚,后面也更容易拒绝代理人。
答案2:“跟以前差不多”——先恭喜对方,没有受到疫情和市场的太大影响, 依然能保持很好的企业经营状态。然后再顺势提出第2问。
第2问:您赚了那么多钱,您觉得除了自己的智慧以外, 还有哪些原因呢?(目的:通过探讨成功归因,自然切入持续赚钱能力的话题。)“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制作收集整理,已做版权登记保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注意:不管客户怎么回答,我们都按下边这样说:
1、我有个朋友总结他过去能赚那么多钱的3个原因:
时代机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只要胆子大、只要肯干, 或多或少都会赚到一部分财富,但是现在…“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制作收集整理,已做版权登记保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当然非常重要,但有时候光个人努力 是不够的,就像我们再努力也回不到一平米5000块房价的 时代了…
适当运气:除此之外,我们的成功也离不开适当的好运气, 您认同吗?
我朋友还说:大多数人都容易高估自己持续赚钱的能力;过去做得越顺利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遭遇风险/瓶颈时才会想起“居安思危“。——这时候大部分客户会说:这两年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了…
我朋友还有个观点… 大部分人缺乏长期规划的意识:95%以上的人只看当下;4%的人能兼顾短期和3-5年的中期规划;仅1 %的人有5年以上自发的长期规划意识。 ——这句话您认同吗?
总结第二问: 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有一个长期规划,要让自己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
第3问:您怎么看待老龄化社会和未来的养老?(目的:直接进入养老的话题,进行未来养老事实与养老认知的深度探讨。)
接下来和客户交流未来养老的真相—— 长寿化、老龄化、少子化
长寿化: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10年增加2—3岁
1949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35岁
1981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68岁
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1.4岁
2019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7.4岁
2021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8.2岁
2、老龄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婴儿潮”
第一次,1950-1958年,年均出生人口2077万
第二次,1962-1975年,年均出生人口2583万
第三次,1981-1997年,年均出生人口2206万
1962-1975这批人从2022年开始, 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 的速度,迈入60岁。
3、少子化:中国出生率持续降低
2011年后二胎政策逐步放开,却并未迎来“婴儿潮”
2018年出生人口 1523万人 2019年出生人口 1465万人
2020年出生人口 1200万人 2021年出生人口 1062万人
2021年全年死亡人口1014万人,仅增长48万人。而2022年上半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总结:在长寿化、老龄化、少子化的大趋势下,一个人是否提前做好了养老规划决定了他未来养老生活品质的高地
接下来交流什么是“养老”的认知——养老是人生确定发生、最晚发生且不可重来的事件。
确定发生:人的一辈子可能没有意外,没有疾病,但一定会有老的时候
最晚发生:因为最晚,大部分人都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安排
不可重来:时光是单向行驶的列车,就因为不可重来,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
问客户:您觉得老了之后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美国万通金融集团访问大量中年人群: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答案不是死亡、恐怖袭击、瘟疫,而是:人活着,钱没了!
接下来借用博士人生三段理论告诉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角色转换和过渡能力是关键,进而告诉客户:现在就要给未来的养老做好规划,有一笔雷打不动的养老钱是尊严的底线。
第四问:您希望未来过怎样的养老生活?做了哪些规划?(注意:通过询问客户的养老规划,导入对养老年金特点的交流。)
1、交流对什么是“养老规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