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专用设备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深度报告 评级: 增持 前次: 工业4.0系列报告二 分析师 笃慧 联系人 陈兵 S0740510120023 021-20315133 从运动控制到机器人,看好一体化模式 021-20315132 duhui@r.qlzq 2015年 08月 24日 chenbing@r.qlzq 基本状况 重点公司基本状况 上市公司数 115 重点公司 指标 2014A 2015E 2016E 行业总市值(百万元) 1126466.779 股价(元) 行业流通市值(百万元) 1126466.779 0.52 3.93 182 0.41 5.90 182 0.50 5.90 182 摊薄每股收益(元) 总股本(亿股) 总市值(亿元) 股价(元) 新时达 行业-市场走势对比 183% 146% 109% 72% 摊薄每股收益(元) 总股本(亿股) 总市值(亿元) 股价(元) 0.49 1.20 52.14 0.50 1.20 52.14 0.63 1.20 52.14 埃斯顿 机器人 35% (2%) 摊薄每股收益(元) 总股本(亿股) 总市值(亿元) 0.50 6.55 384 0.71 6.55 384 0.96 6.55 384 机械设备 沪深300 备注:重点公司排列顺序为:本公司推荐一、本公司推荐二、本公司推荐三 投资要点 ? 工业机器人本体是运动控制基础上的一次集成,机器人生产线是二次集成。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运动控 制器、执行机构(如伺服系统)和传动机构(齿型带或减速机)等构成,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是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技术经历了从直流到交流,从开环到闭环,从模拟到数字,到基于 PC的伺服控制网络系统。 ? 伺服系统受益装备升级,需求持续增长,下游结构分化加剧。2012年我国金属切屑机床数控化率 26%, 与发达国家 60%-70%的水平相去甚远,装备升级空间广阔,2014年伺服系统总规模 61亿,判断未来增 速将达 5%-10%。但下游需求增速将结构分化,机器人、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伺服需求增速将达 15%-20%,远高于传统机械。 ? ? 伺服行业集中度分散,进口替代正进行中。日系品牌市占率近 50%,以中端市场为主;欧美品牌占 24%,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占据高端市场;台系品牌定位居日系和本土品牌之间,占 10%;本土品牌定位低端市 场,市占率由 2007年的 10%提高到 18%。但单个品牌间的市场份额较接近,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运动控制器定制化受益装备纵深发展,细分市场寡头垄断 。运动控制器主要可分为 PC-based、 PLC-based、嵌入式控制器和 CNCs(数控系统),除 CNCs外的其他运动控制器类型可统称为通用控制 器(GMC),2013年 CNC市场规模 36亿,GMC 16亿。长时间 Know-how知识积累、用户使用习惯等 构筑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即使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较小,但在细分市场中却可能占有绝大多数的市 场份额。如日本发那科占世界 CNC 50%份额,西门子占 20%。 ? 一体化布局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更具竞争优势。从产品标准化的角度,运动控制系统组件标准化程度 最高,工业机器人本体次之,机器人生产线标准化程度最低。标准化程度越高的产品其周转能力越强, 然而产品的性能及服务需获得下游系统集成商的认可。目前国产品牌仍难以获得众多集成商的认可,商 业模式上无法选择“高周转率”模式,国产品牌价值链布局上系统集成一环不可或缺。工业机器人技术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行业深度报告 的基础是运动控制,因此我们认为,在运动控制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品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 ? 工业 4.0选股思路及核心标的:1)“赚 P/E的钱”,目前国产品牌面对的中低端市场仍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 局,相关公司将通过并购或合作的形式完善布局,映射到二级市场,即是标的属性的预期差;2) “赚 EPS 的钱”,未来将进入兑现 P/E到 EPS的过程,我们更看好具有价值链一体化布局的标的。首推新时达(未评 级)、埃斯顿(未评级)和机器人(未评级)。 风险提示: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速恶化,致使行业内公司业绩下滑;相关转型标的战略未能有效落地。 - 2 -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行业深度报告 内容目录 运动控制技术方兴未艾...........- 5 - 运动控制系统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