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常用范文 > 工作计划 >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51)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51)

cnfuzhou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五年计划 社会发展
资料大小:6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12/30(发布于广西)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2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51)”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计划是我市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市撤地设市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确制定“十五”计划,对于新抚州在新世纪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根据《中共抚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本纲要主要从战略上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计划指标属预期性、指导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带来很大冲击;1998年我市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面对种种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为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预计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八五”末的76.34亿元,上升至125.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提前3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多种经营比重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36:37:27,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水利、供电、通讯、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打破。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我市基础设施的投入, 预计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年均增长23.3%。昌抚公路、昌厦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改善了我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中小企业已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粮食流通、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取得成效,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预计5年间出口创汇总额为8940万美元,直接利用国(境)外资金1.3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41亿元;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下降至10.54‰,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明显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非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较大幅度增加,“三条保障线”相继建立并提高了保障水平,扣除物价因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7%和5.8%,5年间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12万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到19.2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重达到84%,电话普及率超过6.5%。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 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继续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主要困难和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和趋同性并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素质偏低,综合竞争能力较差;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增收缓慢;财政增长乏力,收支平衡困难;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不完善;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和工业化初期阶段中的较低水平。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十五”环境 从新世纪开始,我市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市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区域经济发展强手如林,我们将面对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瓶颈”制约;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浪潮的兴起,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方兴未艾,调整和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刻不容缓;随着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经济发展受市场的约束日益增强,尤其是粮食生产优势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主产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随着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