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我的奖励是承认和感激
孩子的请求:如果……那……
星期一的早上,阳光非常明媚,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到教室外面坐好,老师来制造彩虹。”有时候科学活动课我们会到教室外上课,孩子们需要搬动椅子。琪琪手受伤了,不能搬椅子,我对在琪琪旁边坐好的霖霖说:“霖霖,你可以来帮助琪琪吗?”霖霖抬起头问我:“老师,如果我帮琪琪搬凳子,那你会不会给我贴一个‘好孩子’,或者给我一颗糖?”我看着他摇了摇头,对他说:“我会给你一个拥抱,谢谢你。”他低下头挣扎了一会儿,不情愿地回答:“好吧”,我想是老师的威信在他心里起了作用吧。
下午马上要放学了,我对孩子们提出:“请大家把书包拿到教室里面来自己整理好,拿进来就不要再离开教室了。”霖霖又抓住了时机问我:“如果我不乱走出教室,那你是不是可以让我去玩玩具?”我顾着手上的活动,没有给他回答,但是心里却产生了强烈的疑问。这是霖霖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那……。我发现他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会先向老师或小朋友提出这个要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就会非常失望,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非常不积极,或者是干脆放弃做这件事。我们在幼儿园中很少以物质作为幼儿完成任务的奖励,教师常常做的是以幼儿的内部机动激发幼儿的外部行为,从他们的兴趣、荣誉感等反面出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内心的满足、成就感和教师的评价肯定就是他们的动力。当霖霖每一次都对我提出这种物质要求时,我意识到,他一定是在家庭教育中感受到了家长的这种价值观念。
请求的背后:错误的观念
1、分析
霖霖是5岁了,和其他大部分的大班孩子一样性格开朗,很多时候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在刚开始带大班时,霖霖的表现使我对他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接触的比较久了以后,我发现了他这个讨要物品的行为,他认为他做什么事情都应当获得奖励,不管是帮助别人,还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甚至于一个月没有尿床,应当得到某种物品。为了详细了解幼儿行为形成的原因,于是我找到了他原来的老师。通过了解,我发现霖霖的这个行为已经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他妈妈很多时候,都会用这个方法让他能够“听话”。
2、谈话
在与霖霖妈妈的谈话中,我明白了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发现了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幼儿后期产生的危害。
我:霖霖妈,霖霖在家听话吗?
霖霖妈妈:现在大班了,比较乖了,以前总是不听话,特别是小班的时候。
我:在霖霖不乖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方法使他听话呢?
霖霖妈妈:我会跟他讲道理,如果她乖的话,就奖励他一些东西。
我:那比如他打人的话,你可能会怎么说呢 ?
霖霖妈妈:他去年常常打邻居弟弟,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跟他说:‘如果你能和弟弟友好相处,我会带你去看电影。’他就不打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