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财税论文 > 金融机构论文 > MBA毕业论文_银行垄断对企业信贷留存行为的影响研究PDF

MBA毕业论文_银行垄断对企业信贷留存行为的影响研究PDF

明阳科技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266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7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3/9/30(发布于浙江)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MBA毕业论文_银行垄断对企业信贷留存行为的影响研究PDF”第1页图片 “MBA毕业论文_银行垄断对企业信贷留存行为的影响研究PDF”第2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
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
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22 年 6 月 23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
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
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
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
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
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22 年 6 月 23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22 年 6 月 23 日
摘要
我国企业存在普遍的信贷留存行为,即借入信贷资金却以现金持有而闲置的非效
率财务行为,同时推高了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和短期借款水平,表现在企业财务报表
上就是“存贷双高”。这一行为既增添企业成本,还会高估企业风险、低估企业收益,
如能找到这一异象背后的成因,则能够盘活信贷存量资金,恢复信贷配给对实体经济
的刺激功能。不过,鲜有文献将“存贷双高”并存的财务异象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大多还是沿用国外理论,从企业需求视角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等现金持有理论和代
理理论分别解释企业的超额现金持有和超额银行借款。但信贷留存行为是中国特有现
象,亟待基于本土的金融市场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本文认为,基于我国信贷市场长期
的卖方市场特征,银行相对企业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银行有能力以隐性或显性附加
契约向企业施加影响,以配合其完成“吸储放贷”的业务压力与利益攫取,致使信贷
资金在企业账面锁定,从而形成信贷留存行为和“存贷双高”异象。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 2010-2019年中国 A股上市公司为观察对象,深入探究了银
行垄断对企业信贷留存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分析银行垄
断对企业信贷留存的影响,探讨银行向企业施加信贷留存以进行利益攫取的能力和动
机,以及企业接受信贷留存的动机。二是从企业不同谈判能力条件(产权属性、企业
规模、抵押品规模、企业地区贡献)分析银行垄断对信贷留存影响的作用差异,国有
企业、大规模企业、抵押品规模大、企业地区贡献大的企业因为融资渠道的便利性,
可以增强相对银行的谈判能力,降低银行垄断的影响。三是对信贷留存行为的形成机
理作排他性分析,理论上信贷留存既可能是银行基于利益攫取动机而强加给企业的额
外信贷,也可能是企业基于预防动机或代理动机下的主动超额信贷,需要厘清究竟是
银行驱动还是企业驱动。
本文在挖掘相关文献资料后,对我国企业信贷留存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
验,得出三个研究结论:第一,银行垄断程度越高,企业信贷留存行为概率与规模越
大。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不同谈判能力条件(国有属性、企业规模、抵押品
规模、企业地区贡献)能够抑制银行垄断与信贷留存间的正向关系。第三,借助市场
I
化程度和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做排他性检验表明,信贷留存并非基于预防动机的企业
驱动行为,也不能完全由代理动机解释,而是利益攫取动机下的银行驱动行为。
本文以我国银行独特的垄断性为切入点,将信贷配给领域的研究视角从信贷约束
转向利益攫取,不仅有助于丰富银行信贷供给相关研究,还拓展了超额现金持有与超
额银行借款等领域的理论解释,为企业双高之谜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银行垄断;信贷留存;超额现金持有;超额银行借款;企业谈判能力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