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操作法的原理及其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数学教育中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操作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在幼儿实践活动中,则尤其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 ? 一、操作法的心理学依据。?在国内外心理学有关思维发展及儿童思维特点的研究中,有大量的材料为我们认识幼儿数学教学的规律和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启迪。? ?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时,提出了“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强调儿童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就是外部物质活动的内化过程。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列昂节夫、加里培林等是这一学说的倡导者,特别是加里培林以维果斯基和列昂节夫的“内化”学说为基础,详细研究了智力活动形成的“内化”过程,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假说,认为儿童最初的智力活动只是一些实际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使智力活动最终形成。“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 ? 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对幼儿数学教学中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所进行的具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加里培林的理论。她以认识数为实例详尽分析了幼儿数学智力活动中反映深度的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五个阶段,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中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利用实物或图片开展的活动)开始的,以后渐渐地转变成这些活动在头脑中的表象,再往后才完成了向用抽象科学概念进行思维活动的过渡。她的研究成果对幼儿在学习数学活动中的动作,特别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所起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一生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他对思维、学习、教学等多领域的深入考察,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在他的研究中也触及到儿童对数的理解的独特方式和水平,他特别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动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