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国开放获取出版
发展报告2022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China (202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编写
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 内 容 简 介
《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际科学、
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STM)联合编写,是中国推进开放科学实践的一项重
要举措。双方秉承独立、客观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搜集数据、查找文献、剖析
问题、总结规律,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具特色的开放获取政策与实践,丰
富多彩的开放获取出版生态以及面临的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为读者全面了解
国际开放获取发展演变和中国的发展进程提供一手的数据和详实的文献。序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开放合作已经成为破
解重大科技问题、驱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科学研究
与学术交流迎来了范式创新,以开放获取为代表的开放科学运动迅速兴起、蓬
勃发展,其实践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21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布《开放科学建议书》,呼吁世界各国致力于更加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
科学实践,充分彰显出开放科学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中国是科研产出大国,也是全球开放科学的重要参与力量。近年来,中国
的科技界、出版界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开放科学实践,在开放获取论文、开放共
享数据、开放科学设施建设和开放出版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2011–2021
年,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开放获取论文的数量从2.5万余篇
增长到23.8万余篇,占比从15.8%增至37.8%,年均增长率为25.2%。中国科
协作为中国200多家科技社团的联合组织,愿意与全球科技共同体携手并进,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搭建科技期刊交流平台,开展学术出版传播合作,推动开
放获取出版转型,努力增进开放科学跨界协作和多元实践。
本次与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STM)联合编写《中国开放获
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科协推进开放科学
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双方秉承独立、客观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搜集数据、查
找文献、剖析问题、总结规律,为各方全面了解国际开放获取发展演变和中国
的发展进程提供了一手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
基于系统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报告》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放获取政策、
实践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开放获取出版生态,也面临多种多样的现实
问题。各利益相关方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弥合分歧,凝聚共识,积极探索更加
I 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
富有活力、可持续的开放获取出版体系,构建开放科学环境下国际学术治理的
新模式、新机制。
开放科学不仅是科研范式和科技治理的重大革命,也是全球学术出版系统
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中国科协将持续团结中国科技界、期刊出版界,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开放获取出版解决方案。中国科协也将始终秉持开放、信任、合
作的理念,与全球学术界、出版界携手,弘扬开放科学文化,推进开放获取实
践,营造开放共享生态,促进数据、成果和知识等更快、更广、更充分地传播
和利用,让科学研究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
大贡献。
张玉卓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II序二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出版行业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下
称“STM”)力求为世界各地的会员提供支持。我们致力于为会员和其他利益
相关者提供新知识,以架起理解的桥梁,实现真正满足研究人员需求的成功解
决方案,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研究出版物和更广泛的开
放研究实践的趋势。这种转变有时被说成好像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从
同一起点向开放获取迈进,并会有共同的轨迹和采取共同的解决方案。类似
地,人们使用与开放获取相关的概念,也是基于这些概念被普遍理解的假设。
然而,出版实践的演变存在很大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并对它们保持敏感是
很重要的。
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全球整体研究产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的
科学研究成果既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也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使中国成为科技出
版的重要市场。2021年,STM与中国科协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展开了一
系列讨论,中国科协和STM表达了弥合知识差距的共同愿望。除其他承诺外,
双方同意“将分享有关中国和全球STM行业发展信息,并在必要时合作编制
行业报告。”这份《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是迄今为止STM与中国科协最重要的合作项目之一。
《报告》的核心是真诚希望建立起跨地域的理解。对于那些想了解开放获
取出版及其相关概念最新概况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因为这些在北
美和欧洲已经发展起来了。《报告》也让中国以外的出版商和利益相关者能深
入了解中国的本土出版情况、开放获取出版在中国的进展、它是如何被理解的
以及它的发展轨迹。《报告》还提供了对中国研究人员出版实践的洞察。尽管
该《报告》未给出大量结论或提出建议,但它确实表明中国作者正在将金色开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