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HJ 1260—2022
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eriving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marine organisms
(on trial)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
2022-07-18 发布2022-07-18 实施
生态环境部 发布HJ 1260—2022
目 次
前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准推导程序.....................3
5 方案制定......................3
6 数据获取......................4
7 基准推导......................8
8 质量保证与质量评价.....................12
9 不确定性分析...................13
10 报告编制.........................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数据收集参考表...................1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中国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受试物种推荐名录........ 1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部分中国海洋入侵物种名录.............2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海洋生态毒理学试验中暴露方式和暴露时间的一般性要求.........2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技术报告编制大纲及要求.............22
iHJ 1260—2022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指导和规范海洋生物水
质基准的推导,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的一般性程序、方法与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闽江学院。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22 年 7 月 18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22 年 7 月 18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HJ 1260—2022
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的一般性程序、方法与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单一化学污染物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的推导。
本标准不适用于高生物累积性污染物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 7714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 第 7 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 18420.2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 第 2 部分:检验方法
GB/T 21807化学品鱼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
GB/T 21854化学品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GB 30980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疏浚物
GB/T 34666.1 水质基准数据整编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污染物含量
GB/T 34666.2 水质基准数据整编技术规范 第 2 部分:水生生物毒性
HJ 831 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
HY/T 147.5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 5 部分:海洋生态
ISO 10253水质 海洋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Water quality — marine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 Skeletonema sp. and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质基准water quality criteria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或水生态系统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浓度或水平。
3.2
海洋生物水质基准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marine organisms
海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海洋生物及其生态功能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浓度或水平。
3.3
水生生物短期水质基准short-term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aquatic organisms, SWQC
对水生生物及其生态功能不产生急性有害影响的水体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最大浓度或水平。
1HJ 1260—2022
3.4
水生生物长期水质基准long-term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aquatic organisms, LWQC
对水生生物及其生态功能不产生慢性有害影响的水体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最大浓度或水平。
3.5
生物富集因子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
当试验的吸收阶段达到稳态,或无法达到稳态的情况下最长暴露至 60 天时,受试生物(或特定组
织)中受试物浓度与试验介质中该受试物浓度之比。
3.6
高生物累积性污染物very bioaccumulative pollutants
生物富集因子高于 5000 的污染物。
3.7
物种敏感度分布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
描述不同物种由于生活史、生理构造、行为特征和地理分布等的不同,对某一污染物的敏感性差异
遵循的概率分布规律。
3.8
半数致死浓度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引起一组受试生物中 50%的个体死亡的污染物浓度。
3.9
x%效应浓度x% effect concentration, ECx
引起一组受试生物中 x%的个体产生某种效应(如生长率、孵化率抑制等)的污染物浓度。
3.10
最低观察效应浓度 lowest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LOEC
与对照相比,对受试生物产生某种显著效应(如生长率、孵化率抑制等)的最低污染物浓度。
3.11
无观察效应浓度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与对照相比,对受试生物未产生某种显著效应(如生长率、孵化率抑制等)的最高污染物浓度。
3.12
最大容许毒物浓度 maximum acceptable toxicant concentration, MATC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污染物对受试生物不引起有害作用的最高浓度,数值为 NOEC 和 LOEC
的几何平均值。
3.13
急性毒性值 acute toxicity value, ATV
短期暴露条件下某种污染物的毒性值。
3.14
慢性毒性值 chronic toxicity value, CTV
长期暴露条件下某种污染物的毒性值。
3.15
同效应急性值 acute value for the same effect, AVE
某种污染物对同一受试物种的某类急性毒性效应(一般分为生长和存活两类)的多组毒性值的几何
平均值。
3.16
同效应慢性值 chronic value for the same effect, CVE
某种污染物对同一受试物种的某类慢性毒性效应(一般分为生长、繁殖和存活三类)的多组毒性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