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关于某新区管理模式的考察报告
一、某新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某新区位于某市东部临海地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面积35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功能区即某经济技术开发区、某港保税区、某港区;三个行政区即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部分以及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1993年,某市委市政府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纵观国内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某实际,审时度势,做出了开发建设某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了“以某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使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一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的总体思路和“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使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的奋斗目标。经过九年的努力,2002年,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比九年前增长了6.2倍;实现外贸出口额72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2.1%,比九年前增长了近13倍;财政收入达136亿元,增长4.8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04亿元,增长ⅸ5.7ⅹ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人均GDP达到7.7万元,人均劳动报酬达到1.8万元。截止2002年底,滨海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6万人,常住人口126万人。滨海新区以占全市3%的土地,占全市10%的人口创造出了占全市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某工业区战略东移的承载体,是某工业、经济、贸易的密集区,是某经济新的增长极。某新区开发建设的有益探索与成功,与其内部各功能区、行政区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与此同时,某市委市政府在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滨海新区成立以来,某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1993年成立了滨海新区筹备办公室,为滨海新区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1994年,成立了滨海新区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外贸和开发区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同时设立临时性办公室,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开发区、保税区、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的书记兼任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成立正式的领导小组专职办公室。2000年9月,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新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新区开发建设的力度,成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滨海新区管委会,从而创建了某新区管理模式,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滨海新区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考察过程中,滨海新区管委会的领导把滨海新区的管理模式形象地称之为“半层楼式”管理模式。如何理解这一模式?经过考察,我们感到,所谓“半层楼式”的管理模式,就是建立在某市与滨海新区所辖各功能区和行政区之间的创新型的管理机构及其内在的一整套运行机制的总称。滨海新区的管理机构包括滨海新区工委和滨海新区管委会,分别是某市委、市政府在滨海新区的派出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行使对滨海新区党的建设和有关新区建设的管理权。但是,滨海新区工委与滨海新区管委会又不同于一级党委和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不搞“大而全”,在运行机制上不搞“大一统”,而是在不打破区域范围内原有各行政区与功能经济区的完整性,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权限及发展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立足搞好统筹、规划与协调,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