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 07.080 B 47 DB5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 50/T 374 —2020 代替 BD50/T 374-2010 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范 2020-05-15发布2020-08-15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0/T 374—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50/T 374-2010《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范》,与DB50/T 374-2010相比,主要技术变 化如下: ——删除了共育条件,增加了设施与环境; ——删除了对共育人员要求; ——修改了共育 100 g蚁蚕量所需共育室和附属室面积; ——修改了共育设施设备配置,增加了贮桑池、蚕沙坑、称蚁器具,调整了 100 g蚁蚕量共育所需 的蚕箔(蚕盒)、小蚕网数量; ——修改了共育桑园中共育数量与小蚕专用专用桑园比例关系; ——调整了补催青温湿度范围,补催青温度由原来的 25.5 ℃调整为 25.5 ℃~26.5 ℃,相对湿度 (RH)由原来的 85.0 %调整为 80 %~85.0 %; ——删除了饲育型式; ——删除了饲育温湿度中的备注,增加了给桑时调箔、换气; ——调整了眠中前后期相对湿度范围,由原来的前期相对湿度(RH)80 %调整为 75 %~80 %,后 期相对湿度(RH)85 %调整为 80 %~85 %。 本标准由重庆市蚕业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重庆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重庆市 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合川区蚕桑技术指导站、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重庆市黔江区蚕业有限 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永红、龙莎、田云、王万华、郑琳、冉瑞花、余华献、张慢乐、周承凤、 王云、李艳、胡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0/T 374-2010。 DB50/T 374—2020 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小蚕共育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环境、饲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桑蚕小蚕共育。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小蚕共育 将孵化的小蚕集中统一饲养到3龄的一种饲养方式。 2.2 补催青 从催青室领回的蚕种,继续保护在要求的环境条件下的操作程序。 2.3 收蚁 将催青孵化后的蚁蚕集中起来,放在蚕箔内准备饲养的操作程序。 2.4 饷食 蚕蜕皮后的第一次给桑。 2.5 眠起处理 从将眠到饷食的眠前处理、眠中保护、饷食处理等操作程序。 2.6 提青分批 把迟眠蚕与眠蚕分开,并将迟眠蚕分开饲养的操作程序。 3设施与环境 3.1共育桑园 每共育100 g蚁蚕量需要1亩小蚕专用桑园。 DB50/T 374—2020 3.2共育室 3.2.1远离公害污染源、与大蚕饲养和上蔟区域分离,蚕户相对集中、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水电方 便和交通便利。 3.2.2共育室宜坐北朝南,有对流窗、纱门和纱窗,室内有天花板、水泥地坪,六面平整光洁。 3.2.3每共育 100 g蚁蚕量需共育室面积宜 5 m2~6 m2,附属室 3 m2。 3.3设施设备 共育室应配备贮桑池、蚕沙坑、消毒池、消毒机具、温湿度调节设备、切桑设备、干湿温度计,天 平或电子秤(精度0.1 g)。 每共育100 g蚁蚕量需蚕箔(110㎝×90㎝)20个或蚕盒(长100㎝、宽80㎝、高2㎝~3㎝) 24个、小蚕网40个等。 4饲养技术 4.1消毒 4.1.1共育前消毒 按下列步骤操作: a)将蚕室及周围环境打扫干净,刷掉病死蚕痕迹,把蚕具清洗晒干待消。 b)根据用药条件正确配制不同药物,常用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见表 1。 c)蚕室、蚕具、贮桑室、室外环境等全面消毒,喷药均匀,不留死角。 d)做好消毒后管理,防止重复污染。 表 1常见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 名称作用与消毒对象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 漂白粉 消毒药。对家蚕病毒病、细菌 病、真菌病及原虫病的病原体 都有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蚕室、蚕具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