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 > DB41T_1004-2014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DB41T_1004-2014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中国植物***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生产技术 生产规程
资料大小:16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2/3/21(发布于北京)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ICS 65.020 B 01 DB41 河 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1004—2014 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 2014-12-30发布 2015-03-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004—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桂兰、刘戈、管泽民、谭梅、王凯、张霞、蒋炜丽。 I DB41/T 1004—2014 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 1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技术原则、灌溉施肥系统与设备设施、水肥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水肥一体化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NY 643 农用水泵安全技术要求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NY 1107 NY/T 1782 DB41/T 885 DB41/T 958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 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 农业用水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肥一体化 在农田中利用管道灌溉系统,以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对农田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 控和一体化管理。 3.2 水肥耦合 根据不同水分条件,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配合灌溉与施肥,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增加 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一种方式。 4 技术原则 在土壤水分监测和土壤养分检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结合水肥一 体化技术节水节肥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通过水肥一体化田间设施设备,将拟定的灌溉、 施肥制度进行实施。土壤水分监测应符合 NY/T 1782规定。灌水总量较常规灌水量减少 30%~40%。施 肥总量较常规施肥量减少20%~30%。氮肥基追比例为4:6,其中40%的氮肥基施,60%的氮肥在返 青、拔节、孕穗或灌浆期随水追施。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追比例为 6:4,追施钾肥在拔节和孕穗期 随水追施。 1 DB41/T 1004—2014 5 灌溉施肥系统与设备设施 5.1 灌溉施肥系统 灌溉施肥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 50485规定。 5.2 水源 灌溉水源应符合GB 5084规定。 5.3 首部枢纽 5.3.1 泵站 灌溉泵站建设应符合NY 643规定。 5.3.2 过滤器 过滤器是对灌溉水中物理杂质的处理设备与设施。井水宜选用离心过滤器加筛网过滤器或叠片过滤 器,库水、塘水及河水根据泥砂状况、有机物状况配备离心式过滤器或砂介质过滤器加筛网过滤器或叠 片过滤器。 5.3.3 施肥器 根据水源条件可选用压差式施肥罐、泵前施肥池、文丘里施肥器、注肥泵或比例施肥泵等。 5.3.4 测量和安全保护装置 测量装置应有压力表、流量计或水表,实时监测管道中的工作压力和流量,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安 全保护装置应有进排气阀、安全阀、逆止阀、泄水阀等,避免系统开启或关闭时产生的异常压力对管道 管件的破坏。 5.4 输配水管网 5.4.1 输配水管网包括干、支、毛三级管道,视具体情况和需要可埋入地下也可放在地面。干管宜采 用聚氯乙稀(PVC)硬管,管径90mm~125mm,管壁厚2.0mm~3.0mm,承压0.6MPa,采用地埋方式,管 道埋深应符合DB41/T885规定。支管宜采用聚乙烯(PE)软管,管径40mm~60mm,管壁厚1.0mm~1.5mm。 5.4.2 毛管根据土壤类型沿小麦种植平行方向铺设,与支管垂直。滴灌带模式下,铺设长度不超过70m, 粘土或壤土地块每3行小麦铺设一条滴灌管,沙土地块每2行小麦铺设一条滴灌管;微喷带模式下,铺 设长度不超过80m,根据喷幅每4m~6m铺设一条直径为40mm~63mm的微喷带。 5.5 灌水器 灌水器宜采用滴灌带或微喷带。内镶式滴灌带宜采用聚乙烯(PE)软管,管径 15mm~20mm,管壁 厚0.4mm~0.6mm,出水口间距为20cm~30cm,流量为1L/h~3L/h。微喷带宜采用聚乙烯(PE)软管, 管径40mm~60mm,管壁厚0.4mm~0.5mm,流量为20L/h~30L/h。 5.6 肥料选择 常规肥料 5.6.1 常规肥料水不溶物应≤0.5%。 2 DB41/T 1004—2014 5.6.2 水肥一体化专用肥料 在常规肥料的基础上,按照小麦需肥规律配置无沉淀、速溶的专用肥。 5.6.3 水溶肥料 水溶肥料应符合NY 1107规定,且水不溶物应≤0.5%。 5.7 灌溉施肥系统维护 5.7.1 系统每次工作前先用清水灌溉3min~5min,可通过调整阀门的开启度进行调压,使系统各支管 进口的压力大致相等,待压力稳定后再开始向管道加肥。施肥结束后,微喷带灌水模式下用清水继续灌 溉不少于10min,滴灌带模式下继续滴清水不少于25min。 5.7.2 系统应在正常工作压力下运行。微喷带模式下,支管压力保持在0.15MPa~0.25MPa;滴灌带模 式下,支管压力保持在0.08MPa~0.12MPa。 5.7.3 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应根据管道系统堵塞情况进行清洗。清洗时,依次打开毛管末端堵头, 使用高压水流冲洗干、支管道;过滤器的出口压力表压力高于进口压力0.01MPa~0.02MPa时清洗过滤 器,对离心过滤器应及时排沙。 5.7.4 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如有漏水立即处理。对损坏处应进行维修,冲净泥沙,排净积水。 6 水肥管理 6.1 灌溉 小麦拔节前,土壤相对含水量≤65%时进行灌溉,每次灌水量 20m/667m~25m/667m。孕穗或灌 3 232 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70%时进行灌溉,每次灌水量 20m/667m~25m/667m。不同区域小麦全生育 3 232 期灌溉总量应符合DB41/T 958规定。 6.2 施肥 按不同生态类型区土壤肥力状况及产量水平,科学合理施肥。按照当地土肥技术部门制定的测土配 方施肥意见在返青、拔节、孕穗或灌浆期借助灌溉系统随水施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