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6 备案号:32892-2012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641—2011 绿色食品 食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Procedures of Edible Sweetpotato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DB36/ T641—2011 前言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问胜、程春明、康升云、兰孟焦、黄水金、许化冰。 I DB36/ T641—2011 绿色食品 食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食用甘薯生产地选择、栽培技术要求、病虫草综合防治及收获、运输、贮藏 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省区域内绿色食品食用甘薯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6种薯 GB 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GB/T 8321.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 832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NY/T 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49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以下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 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1 DB36/ T641—201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NY/T391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 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 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 3.2 食用甘薯 食用甘薯是指外形美观,食味较好,富含营养物质,适宜鲜食、蒸、煮、烤食用的甘薯品 种。 4产地环境选择 绿色食品食用甘薯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T391的规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选择远离工矿区和 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和城市污染源,要求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富含有机质且污染少、病虫 草害轻,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地块。 5栽培技术要求 5.1品种及种薯选择 5.1.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市场供需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外形美观、食味好、抗病、抗逆性强、高产 优质且非转基因的食用型品种。推荐种植的品种应是通过国家或江西省审(认)定的食用薯品种。 5.1.2种薯选择 选用无病虫危害、无冻害和湿害、薯形符合品种特征、种薯纯度≥98.0%、薯块整齐度≥80.0%、 不完整薯块≤5.0%、单薯重在100g~250g、尾根短小、薯皮光滑无侧根的薯块作种薯。种薯质量符合 GB 4406要求,外地引进种薯检疫规程应符合GB 7413要求。 5.2育苗技术 5.2.1苗床准备 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灌便利、病虫草害少的地块,在冬季或早 春结合施基肥(每667 m2施足1000 ㎏ 优质农家肥),深翻一遍,排种前再翻松,耙碎整平,做成宽畦。 畦宽以1.0m~1.2m为宜。畦和畦之间要做20cm宽的土埂,踩实,便于管理和排灌。栽培面积每667m2需 育苗床10 m2。 5.2.2种薯处理 排种前将种薯在阳光下晒种1d~2d,再用51℃~54℃温水浸泡种薯10min,36℃~40℃环境中覆盖 稻草催芽,4 d后排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600~800倍,浸种10min后排种。 5.2.3排种 2 DB36/ T641—2011 采用斜排法,排种时按薯块大小分开,使薯块上面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保持上齐下可不齐,均匀排 列,密度为15 kg/m~20kg/m。排完种后,在种薯上覆盖2cm~3cm厚营养土,浇透水,再用薄膜覆盖, 2 2 四周用泥土封严。 5.2.4苗床管理 排种后1d~10d采取高温(床温30℃~35℃,湿度保持在80%左右)催芽;出苗后及时揭膜,苗齐 后(10d~20 d)温度控制在25℃~30℃,加强光照,勤浇小水,保持通风;后期当薯苗长20cm左右, 有展开叶6~7片时,采用低温(18℃~20℃)炼苗,3d~5d后,苗高达30cm时,即可采苗移栽。采苗 后次日,及时给苗床追施速效肥,以氮肥为主,每㎡撒施尿素20 g~50 g,浇苗床水。 5.3 大田生产技术 5.3.1施肥 肥料应符合 NY/T394 的规定,一般每生产1000kg鲜薯,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3.5kg、磷(P2O5) 1.8㎏、钾(K2O)5.5㎏,N: P2O5: K2O,比例为1:0.51:1.57。中等肥力田块产量达到2000㎏/667㎡, 一般需施入氮5㎏~7㎏、磷3㎏~5㎏、钾10㎏~12㎏,比例为1∶0.51~1∶2~2.5。允许在有机肥中掺 入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等肥料,不提倡使用硝态氮肥和含氯肥料,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低于1:1 。 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块要补充相应的肥料,猪粪、鸡粪等牲畜粪肥中的重金属含量不能超过NY/T394 的 限定。肥料原则上作基肥于移栽前15d~20d 一次性施入大田。 栽插30d后,基肥不足,出现缺肥症状的田块,可适当追肥,一般距苗15cm左右处条施或穴施混合 均匀的尿素和硫酸钾肥,用量为每667㎡尿素5㎏~10㎏、硫酸钾10㎏~25㎏。后期叶面积系数低于2.0, 则喷施0.4%磷酸二氢钾液1~2次。 5.3.2旋耕起垄 采用牲畜或机械翻耕,耕深20 cm~25 cm;按垄宽80 cm(包沟)、垄高30 cm~40 cm、垄沟底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