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16又到岁末,今年,中国的保险市场可以说格外热闹,从旷日持久的宝万之争到香港保险的走红,从相互保险的破冰到互联网保民的崛起,哪些事件可以被历史记录下来,成为保险业的年度事件? 赶英之后再超日 中国保险业站到台风口 这并不是大跃进似的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过去的几年,中国保险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越了德国、法国、英国。今年到10月份为止,全国实现保费收入是2.7万亿元,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4.8亿元,保监会已在多个场合预测,到年底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依此来看,中国的保险行业不是站在了风口上,而是站在了台风口上。 香港保险高烧不退
中国式羊群效应再现 2016年香港保险持续走红。尽管监管部门先后祭出了风险提示、禁止在香港刷银联卡买寿险等招数,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香港保险的热情。仅2016年上半年,内地客户赴港投保保费就达到301亿港元,接近2015年全年的316亿港元。香港保险是个啥?香港保险好在哪儿?很多人并不清楚,但就像当年抢澳洲的奶粉,日本的马桶圈一样,香港保险让人们再一次见识了中国式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它既是对国民消费心态的反讽,也是对740万国内保险从业人员的一种鞭策。 互联网保民突破3亿 保民群体年轻化 中国有股民、基民,而数量更大的保险用户,却从来没有自己的代名词,今年,“保民”一词终于首度被提出。其中,互联网保民的数量尤其惊人,突破3.3亿,竟达到股民数量的3倍。马云甚至断言,保民不应该只有3.3亿,而应该是13亿,因为人人都当股民不正常,人人当保民才健康。同时,互联网保民中,80后与90后占比为八成,显著拉低了整体保民的平均年龄,我们的父辈一般年过三十才开始接触保险,但新一代国人却从十几岁就开始成为保民。 2016年6月22日,保监会为中国保险行业引入了几位年轻人——批筹国内首批3家相互保险社,相互保险以性价比著称,讲究会员利益而非股东收益,符合“保险姓保”初心,可以对现有保险市场主体形成补充。引入相互保险,是保监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批筹相互保险正规军的同时,保监会对市场上的伪相互保险——网络互助平台连番进行了整治和规范。值得期待的是,2017年相互保险会否化身成一条鲶鱼,激活整个保险市场。 相互保险正式获批 供给侧改革大幕开启 2016年,是消费保险的爆发之年,这个全球保险业的新品类,从几年前的退货运费险开始萌芽,今年发展成五大类、30多个险种,并在双11当天,仅在淘宝天猫平台,就创造了单日6亿保单的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保单量最大的险种。根据蚂蚁金服的数据,消费保险为保险行业创造了近1亿的新保民,并且因为其具有促进商家销售,降低售后服务成本等作用,已经成为电商卖家的标配。 消费保险横空出世
单日6亿单刷新全球纪录 偿二代全面实施 风险管理比资产管理更重要 2016年,保险业全面实行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决定资本高低的标准从原来的“规模大小”变为“每家保险公司风险高低“。偿二代落地后,行业整体资本充足,但全新的综合风险评级和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新规的实施,也使不少中小险企面临资金流困境,为了补充资本金,增资热潮随之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42家险企实施了增资。保监会主席陈文辉断言,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管理,而非资产管理。。。。。。。以下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