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东莞市虎门滨江地区规划
汇报系统
背景分析
目标与理念
规划结构与布局
城市设计
背景分析
优越的区域位置
悠久的人文历史
发展迅猛的经济
背景分析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形态、环境质量、景观品质制约虎门发展。
镇政府提出“三河两岸”的治理战略。
本次规划将围绕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创造高品质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用地现状
资源分析
优势分析
水资源: 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此次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
山体资源: 优美的山形既成为规划区的绿色背景,又使得山_城_水交互辉映。
用地条件: 用地内土地平坦,现状建设量小,便于开发建设
劣势分析
港口码头:杂乱的运输船只对滨江的景观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工业区:它产生的污染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较大破坏,建议迁走。
无序民宅:在山边的民宅缺乏规划,居住环境差。
过境高速:高架桥把规划区分成两片。影响其南北的连续性,过境汽车的噪音对周围影响较大。
资源分析
建筑拆迁
为了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对规划区内建筑的质量与景观情况做了评估。确定了一系列应该拆迁和保护的建筑群。
被拆建筑的占地面积:35381.39平方米。
被拆建筑的建筑面积:51737.83平方米
规划定位
依据现状的分析研究,确定滨水区的规划定位:
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商贸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生活为一体的滨水社区,成为虎门大道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展现虎门新的城市形象。
规划目标
目标之一:通过滨水区建设,带动滨江两岸的开发建设,增强城市活力与竟争力。
目标之二:发掘和营造高效,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提升虎门的城市形象。
目标之三: 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营造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滨水空间
规划理念
理念一:突出滨江区功能综合性,强调滨江区的开放性和连续性,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
理念二:强调功能分区,突出灵活性的空间布局关系,将规划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体系与滨江绿化系统有机结合。
共同特点
功能互动,彰显人气
亲水性空间的营造
强调公共开放性与人性化设计
规划结构(方案A)
北部组团以依托现状居住组团,由于该组团与城区联系密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以改造为主。
中部组团规划的核心组团,以商贸,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为主的综合区。
南部组团新型的生态型居住组团,营造水上社区理念,创造高品质,亲水性的居住环境
规划用地
道路结构
车行系统呈“鱼骨状”,沿中间一条较为顺畅与景观大道组织车行交通;支路向江面发散,保证沿江步行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得滨江步行系统更流畅、连续与安静
规划平面
交通分析
在城市设计中,车行与人行系统分别以两套反鱼骨结构互相交叉,减少彼此的影响。使人、车系统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
空间分析
本设计的景观系统是由三条纵向景观轴和六条横向景观轴组成的一个十字交叉结构。系统内的重要景观节点都在十字网络的交叉点上。三条纵向轴线又因功能不同分为滨水景观轴,车行道路景观轴和蜿蜒在居住区内部的生态水系景观轴
空间分析2
城市设计框架下建筑之间、建筑与场所之间的轴线关系,水在整个设计中所体现的核心作用
模型分析1
模型分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