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请阅读最后一页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2 -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目录
1、海底监测网历史 ........... - 4 -
2、海底监测网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作用 ... - 7 -
2.1、海底监测网组成部分、工作原理 ....... - 7 -
2.1.1、岸基站 ... - 8 -
2.1.2、光电复合缆 ........... - 8 -
2.1.3、接驳盒 .. - 10 -
2.1.4、末端探测设备 ........ - 12 -
2.1.5、ROV ..... - 13 -
2.2、现代海洋监测系统 ...... - 14 -
3、国外海底监测网 .......... - 18 -
3.1、NEPTUNE-Canada ........ - 18 -
3.2、日本DONET. - 19 -
3.3、欧洲ESONET - 20 -
4、国内海底监测网 .......... - 21 -
4.1、东海海底监测网 ........ - 23 -
4.2、南海海底监测网 ........ - 24 -
4.3、台湾海底监测网 ........ - 25 -
4.4、“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被批复建立 ........... - 25 -
5、海底监测网对我国重要意义- 25 -
5.1、海上国防的必然需求 .... - 25 -
5.2、为海底通信安全提供保障- 26 -
5.3、防范自然灾害有效手段 .. - 27 -
5.4、监测海洋环境,维护航行安全 ........ - 27 -
5.5、维护海洋经济权益 ...... - 28 -
5.6、理想的海底实验室平台 .. - 29 -
5.7、海底监测网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 - 30 -
6、海底监测网产业链相关公司及单位 ...... - 30 -
图1、首条跨洋海底电缆 ...... - 4 -
图2、1901年英国拥有的海底电缆 ... - 4 -
图3、“坚定”级水声监听舰 . - 6 -
图4、美军驱逐舰与失去动力的苏联K-324潜艇 ....... - 6 -
图5、NEPTUNE Canada(东北太平洋时间序列海底试验网络) .......... - 7 -
图6、三亚海底观测示范系统岸基站电源及控制系统- 8 -
图7、海底光电复合缆供电示意图 .... - 9 -
图8、典型海底光电复合缆结构图 .... - 9 -
图9、水下主接驳盒内部结构图...... - 10 -
图10、NEPTUNE中使用的主接驳盒 ..- 11 -
图11、NEPTUNE中使用的次接驳盒 ..- 11 -
图12、705所研制的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 ... - 14 -
图13、长江口悬浮泥沙分布HY-1A卫星遥感图 ....... - 15 -
图14、岸基入海流量测定仪 ........... - 15 -
图15、“向阳红03”号海洋科考船 . - 16 -
图16、大型海洋气象浮标 .. - 16 -
图17、ARGO浮标铺设情况(2017年1月)- 17 -
图18、ARGO浮标10天工作周期流程图 ...... - 17 -
图19、在Cascadia Basin观测到的sea pig.......... - 19 -
请阅读最后一页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3 -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图20、位于Endeavour观测点的海底断层 .. - 19 -
图21、日本DONET观测点位臵分布- 20 -
图22、欧洲ESONET观测点位臵分布........... - 21 -
图23、小衢山试验站结构图 ........... - 24 -
图24、小衢山试验站 ......... - 24 -
图25、三亚海底监测网主接驳盒布放 ......... - 24 -
图26、三亚海底监测网次接驳盒布放 ......... - 24 -
图27、美日对华水下监听阵列 ....... - 26 -
图28、光纤窃听原理 ......... - 26 -
图29、“吉米〃卡特”号可窃听海底光纤光缆......... - 27 -
图30、全球鱼类资源分布 .. - 29 -
图31、中天科技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0 -
图32、中天科技营业收入构成(%)........... - 30 -
图33、东方电缆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2 -
图34、东方电缆营业收入构成(%)........... - 32 -
图35、通关线缆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3 -
图36、通关线缆营业收入构成(%)........... - 33 -
图37、中电广通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3 -
图38、中电广通营业收入构成(%)........... - 33 -
图39、长城信息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4 -
图40、长城信息营业收入构成(%)........... - 34 -
图41、金信诺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5 -
图42、金信诺营业收入构成(%) .. - 35 -
图43、海兰信营业收入及增速海兰信营业收入及增速 ........ - 36 -
图44、海兰信营业收入构成(%) .. - 36 -
图45、中船重工705所水下机器人- 37 -
图46、中国电科23所研制的光纤传感器.... - 38 -
图47、光纤传感器系统海试布放现场 ......... - 38 -
图48、浙江大学摘箬山岛海底观测网 ......... - 40 -
图49、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 .......... - 41 -
表1、光纤光缆发展历程 ...... - 6 -
表2、部分常见水下探测技术 ......... - 12 -
表3、现代海洋监测方式对比 ......... - 17 -
表4、国外代表性海底监测网系统 .. - 18 -
表5、我国海底监测网主要发展历程........... - 21 -
表6、我国代表性海底监测网系统 .. - 22 -
表7、海洋环境要素对各类平台的影响 ....... - 28 -
请阅读最后一页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4 -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1、海底监测网历史
海底监测网是指铺设于海底的、以有线的方式连接成网的、对海洋水体和海底环
境及资源进行实时、长期、持续的监测的网络系统,主要由岸上基站、光电复合
缆、接驳盒、以及各种末端观测、传感设备组成。海底监测网与岸基监测平台、
水面监测平台、遥感监测平台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现代海洋监测系统
海底电缆打开海底通信大门
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开始在英
法之间铺设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虽然这条由铜缆构成的“廉价”电缆只能以
电信号发送由摩尔斯电码编码的电报电文,但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水下远距离通信
1858年,首次架设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Trans-Atlantic cable)尝试以失败
告终。1866年,连接欧洲与北美洲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在经历了4次失败尝试后
铺设成功,并实现了欧美大陆之间跨大西洋的电报通讯
由于当时海底电缆的功能仅限于电报通讯,海底电缆的建设未得到各国的重视
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专利,从此人类进入了语音通信时代。自此,地面、
海底通信电缆铺设需求暴增。截至1880年,英国已在本土与其世界各地殖民地、
及主要国家和地区(如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中国等)之间铺
设了海底通信电缆,总长度达到156万公里。一份电报隔日便可由印度发至英国,
且价格低廉
然而,海底电缆的通信容量十分有限,无法进行实时、大量的数据传输,尚不具
备建立海底监测网的客观条件
图1、首条跨洋海底电缆
首条跨洋海底电缆
图2、1901年英国拥有的海底电缆
资料来源:《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兴
业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A.B.C. Telegraphic Code》,兴业证券研究所
请阅读最后一页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 5 -
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声呐为水下监测提供基本手段
一般用于空间探测与通信的电磁波在水中衰减现象严重,短波几乎无法在水中传
播,长波在水中传播数十米后衰减非常明显,因此都无法用于水中探测。可见光
在海水中的衰减也十分明显,在有水下光源的情况下一般也难以传输上百米。然
而声波可以在水下传播上百公里,许多海洋生物如鲸鱼、海豚等都是通过声波进
行水下交流
声呐(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波导航与测距)由英国海军的刘易斯〃尼
克森于1906年发明,设计之初用于水面舰艇探测冰川。当时的声呐只能被动听音,
属于被动声呐,亦称作“水听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多次展开“无限制潜艇战”,
使同盟国商船、军舰损失惨重,仅商船就损失1300万吨。这也倒逼英国将声呐应
用到战场上,用来侦测潜藏在水底的潜水艇。同时,同盟国各国也开始研制主动
式声呐,并由英国人在1920年首次将其装备给皇家海军“HMS Antrim”号
在随后的二战、冷战期间,水下声呐探测技术伴随着潜艇的静音技术不断发展,
声呐探测以成为水下探测领域十分重要的技术之一,为海底监测网的形成提供了
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
冷战时期水下声呐网——海底监测网的雏形
冷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布臵了水声监听系统,用于监听苏联
海军潜艇的动向。这是一种沿着海床、海底岩石和大陆架全面铺设的声学传感器
阵列,传感器之间相互链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此,海底监测网的雏形已经
基本形成
然而由于当时水声监听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手段单一,无法
满足美军反潜的需求,美国海军还装备了拖曳着大孔径线列阵声纳的水声监听舰
来补充海底监听网络。“坚定”级水声监听舰首舰“USNS Stalwart”于1984年服
役,满载排量2500吨,船后拖曳着一条长2600米的大孔径线列阵声纳,线列阵
声纳潜水深度为150-460米。由于拖曳声纳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操作体系和探
测能力尚未成熟。1983年,一艘前苏联的Victor-III型核潜艇K-324在西大西
洋海域跟踪正在进行拖曳声呐训练的美军护卫舰USS McCloy,并在美军不知情的
情况下将拖曳声纳搅入了潜艇螺旋桨,拖曳声纳完全损毁,潜艇也失去动力,被
迫紧急上浮
冷战后期,为了弥补水下声呐网的不足,美国还设计了装备先进声呐系统、造价
30亿美元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用于搜捕苏联战略型核潜艇潜艇。由于苏
联的解体,加之“海狼”级潜艇造价高昂,该级潜艇只建造了3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