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国企改革再出发(2018年11月20日会议纪要)2018.11_28页

国企改革再出发(2018年11月20日会议纪要)2018.11_28页

再出发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资料大小:331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9/9/9(发布于陕西)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25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十分钟或者一小时把我的观点讲完。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确立这么一个方向?第二个就
是具体怎么改?关于具体怎么改呢?我前不久在《比较》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里面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的
政策建议,一会儿我会过一遍,把我那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我怎么想的。但是我想
首先回顾一下我们40年改革的历程,然后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我们今后的改革要沿着这样一个方向去

在座的有很多年轻人,所以我就稍微解释一下40年前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个什么样子。那个年代,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政治经济学课堂上讲的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农
村是集体所有制,城市是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那个年代叫全民所有制。所以说我们那个时候的经
济结构非常简单。按照1985年世界银行出的一个报告,城市经济当时占GDP的60%-65%,占就业的30%,
所以基本上是两种公有制。在GDP当中国家所有制大概占三分之二,集体所有制占三分之一。在就业当中
倒过来,国家所有制占三分之一,集体所有制占三分之二。很简单的一个结构
那个时候的国家所有制或者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现在回头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政
企一体化或者说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是融为一体的。国有企业是政府附属的一个生产单位,同时也
是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所有的功能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二,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听命于政府
虽然叫作企业,但实际上是一个工厂,现在的概念是一个工厂,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我记得我们念书的
时候大概80年代吧,我的导师吴敬琏老师请来了日本的一个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小宫隆太郎来到中国
以后说:“你们中国没有企业。”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会没有企业呢?我们工矿企业那么多啊!怎么
就没有企业呢?”琢磨了好长的时间才搞明白人家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然这对于现在尤其是在企业当中工作
的朋友来说已经是很简单的了。那个年代只有工厂,没有企业。或者你可以说全中国是一个企业,然后有
若干个工厂。第三,国有企业财务上也是不独立的。所有的国有企业相当于一个超级公司,财政、银行就
是筹集资金、分配资金的部门,相当于一个大公司的融资部。那个时候银行也很简单,只有一家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这样一个体制怎么改革?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两种出路:按照苏联教科书,这个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个体
制在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那是万万动不得的,那是关乎社会制度、关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不能动的
苏联教科书灌输下来的这种观点到现在,应该说最近几年又重新变得非常的有影响力了。那么另外一种观
点是西方的教科书的观点,这个体制是不可改革的,不要费那个劲去改,要完全放弃,推倒重来,这也就
是“华盛顿共识”的观点
我们中国80年代在苏联教科书画的那个框框当中作了很多很多的探索。或者更准确地说,实际上从50年
代开始就在苏联教科书和苏联体制的框架之内在不断的想办法完善,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探索之后,终于90
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下了这个决心,确定了一条自己的改革道路。这条道路的要害是三个:第一个,
整个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应该说是邓小平给我们确定下来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搞市
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第二个,不是放弃国家所有制,而是想办法改革国家所有制,让
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就是拒绝“华盛顿共识”,但同时又要搞制度创新,不是修修补补,要制度创新
那么具体怎么创新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国有企业改成公司,把国家改成股东,然后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变成
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条道路的第三个要害就是,在改革国有企业的同时发展私营企业。当然发展
私营企业这个最后的政治决定是1997年“十五大”才作出来,但是应该说也是在南巡讲话之后就逐步地形成
了这样一个共识。所以说三管齐下,大的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把它改成真正的市场经济当中的
企业,同时发展非国有企业。你既然要发展非国有企业嘛,当然就要“为各种所有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
条件”。这个话是当时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原话,所以说我们“竞争中性”原则的基本思想实际上已经在
1993年就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决议了,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今天我们讲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
度,其实就是由几方面的改革最后促成的:农村的改革形成了私人农户、乡镇企业;对外开放形成了外资
企业;然后民营企业80年代开始出现,90年代后半期大规模的发展内资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然后是
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这样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叫作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这样一
种体制
现在回头看这40年,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虽然改革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回到国
内以后一个感觉,国内的朋友讲成功讲得不太多,主要是讲问题。我们的改革不断推进,大概也是因为我
们老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承认过去40年的这条路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当年国有企业在经济当中占那么大的比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实现40
年持续的、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个奇迹没有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国有企业的改革
是失败的,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成功的”,这是不可能的,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当然,刚才我说的我们为
国有企业改革所确定的道路,为私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样,就使得我们整个经
济能够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成分多元化。这是说这个道路是成功的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现在
的国有企业跟20年前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更不用说跟40年前相比。90年代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朱镕基总理那一届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改革,为后来国有企业业绩的改善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甚至觉得现在恐怕我们还在吃那个年代的老本,我不知道放生你怎么看?我觉得,现在去访问一些优秀
的国有企业,你看一看它那个制度基础怎么奠定的?90年代奠定的制度基础。大家看这个,国有企业和非
国有企业的股权回报率(见下图):
大概从1998年开始同时都在大幅度改善,从1998年到2007年,是稳步的逐年的改善。然后国有企业和
非国有企业回报率的差距在2006年降到了最低,几乎都接近了。当然国有企业从来都没有赶上过非国有
企业。这没关系,这个差距已经非常接近了,假如没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许这个差距最后就变得可
以忽略了。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打断了这个进程,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但是终究有10年的改善
当时朱镕基总理说3年脱困,实际上所实现的不仅仅是脱困,而是10年的国有企业绩效的持续改善。对
此也有比较严谨的数据研究,是一位经济学家叫谢长泰和他的合作者做的。他们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看全要
素生产率(见下图),那么这个图大概的意思就是说,1998年的时候大多数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在这
个点上(0.5左右),到2007年的时候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到这个点上了(2左右),也就是
是从0.5到了2,大概是这样一个距离。就是说不仅股权回报率改善,而且全要素生产率也有大幅度改善
跟民营企业的差距也是在缩小的,大概是从相当于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50%,上升到了相当于民营
企业的75%。所以,我们90年代选择的这条道路应该说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但是成功也带来了麻烦,麻烦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改革走到一半就成功了,成功了以后我们中国人就变得
越来越迷糊了。我觉得10年前是比较清楚的,最近10年变得越来越迷糊,我们说不清楚我们是怎么成功
的,是因为改了的那一半儿成功了呢,还是因为没改那一半成功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就是因为我
们没改那一半才成功的,我们改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搞西方的那一套,我们拒绝了西方的那
一套模式
西方实际上也有很多人是同样的观点。昨天或者是前天的《纽约时报》有一篇在西方很有影响的关于讲中
国改革的文章,英语标题叫作“China:theland that failed to fail”,《纽约时报》自己翻译成“中国:拒绝
衰败的土地”。我看到微信上有个朋友建议说,最好的翻译是“‘中国崩溃论崩溃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
当年在西方的经济学界和西方的上流社会存在着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中国经济是一定要崩溃的,最著
名的是纽约的一位律师叫Gordon Chang ,中文名字叫章家敦,从1996年开始就等着中国崩溃,一直等
了20年,现在还在等,过两年又预测一下。这个人好像跟Peter Navaro差不多。当然这是比较极端。但
是,有很多人是相信中国经济是不行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搞了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模式。“国
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全靠银行给它注贷款,保证它不破产,最后银行是要垮的,银行一垮整个金融危机、
整个经济就垮了。”所以一直在等着。“崩溃论”的后边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就是中国改革所采用的模式不
是西方的模式。你要是采用的西方模式,那肯定是要成功的。所以你一定是要垮台的
这两种理论我简单把它概括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例外论”。中国崩溃论翻个个就是中国威胁论。你没采用
我们西方的模式,跟我们不一样,结果你还成功了,还在不断壮大,那对我们不就是威胁吗?这两种理论
都认为我们的改革道路采纳的不是西方的模式,只不过是结论不一样。“中国崩溃论”认为,因为你没采纳
西方模式,所以你一定是要失败的;中国例外论是说,我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没采纳西方的模式
言下之意,今后怎么才能继续成功呢?就是坚决拒绝西方那一套,凡是他们拥护的我们都反对,这样我们
就可以成功了
那么40年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觉得搞清楚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把自己搞迷糊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