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辽宁鞍山市城市及房地产市场研究策略报告 城市背景 鞍山于1937年由当时的伪满洲国溥仪颁发“敕令”,决定鞍山实行市制,建市初期鞍山市行政面积只有49.1平方公里,人口83154人 城市沿革 初创 扩张 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鞍山市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人口也进一步增加,目前鞍山市全市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47.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46.16万人,是我国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解放后,从1949年到1979年鞍山市先后5次调整扩大行政区域,行政面积由576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22平方公里,人口由23万增加到了106.5万人
此后岫岩满族自治县也相继划入鞍市管辖,形成了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 变革 2006年《鞍山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明确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改变单一发展模式的经济方针。近年来鞍山市启动了大规模城市旧区改造,实行“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鞍山市新的城市空间开始萌芽, 2007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鞍山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正面临新一轮变革。城市规划根据《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 》,确定了624.29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到201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146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41平方公里以内。用地规划 扩城
总体目标——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措施:按照“东控、南进、西拓、北调、中疏”的十字方针,调整鞍山市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以鞍山市区为核心,以大屯和汤岗子组团、千山组团、腾鳌组团为卫星城镇,形成一城多心分散组团式布局结构。
东控:控制非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设施进入高新区和千山组团;
南进:城市向南采取跨跃式发展,越过东西鞍山、杨柳河,将汤岗子组团作为城市新市区,
优先发展大型带动型项目,促进新区启动;
西拓:结合鞍钢发展及市区工业用地的调整,将工业布局向西拓展,建设鞍山工业园区;
北调:城市北面已抵辽阳边界,发展受限,用地以调整为主;建设羊草庄工业园,开发沙河
沿岸及原立山工业区用地,建设居民住宅区;
中疏:疏导搬迁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安排到两园中,“退二进三”,腾出土地用于住宅、商
贸和绿地建设。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 铁东:进一步完善作为鞍山市的形象窗口
实施亮化工程,改造绿化设施,扩大绿化面积。
提升商业规模和层次,全面规划建设胜利路、建国南路、中华南路和解放东路商业走廊。
铁西: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居住改造并举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钢铁企业精深加工能力,继续巩固壮大汽车销售服务、家电、机电水暖、装饰材料等特色专业市场,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写字楼经济”。完善城区绿化体系,改善居住区的人居环境;
立山:全力发展“房地产
实施危旧房改造,推进建国东路、中华北路两侧的动迁和拆迁工作,回迁房建设,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基本完成村屯改造,实现居民进小区目标;
千山:建成商贸物流和高标准住宅区
以旧堡为中心的城市新区总体规划和改造,将鞍海路、杨柳河、沟家寨、旧腾路区域建成商贸物流和高标准住宅区;将区委北侧、兴盛南路段区域建成现代办公区和居住区;将兴盛南路北段、旧堡货场区域整合为物流区;以鞍山市规划建设“千山组团”和“汤岗子组团”为契机,抓好“一城四星”城镇建设; 中心城区建设 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