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广东恒丰建设集团凤岭项目 交房质量培训
交房效果标准——公共部位标准 交房效果标准——户内土建标准
交房效果标准——屋面效果
屋面泛水细部处理 屋面管根细部处理 管道安装规范,成品保护到位 交房效果标准——安装 交房效果标准——车库
交房效果标准——设备安装效果标准
当地常见质量通病 普通窗下口渗水 普通窗上口渗水 外窗渗水 常见质量通病 1、增加窗眉构造
2、保温入窗洞口
3、采用钢附框 窗眉 2.3.1 常见质量通病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外墙涂料雨水流挂及顶部开裂 请插入质量通病典型照片 增加砼压顶挑出结构 防流坠措施---檐口及线饰下口设置U型滴水条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地下室地面返潮 请插入质量通病典型照片 构造措施 请插入解决措施细部节点大样图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地下室地面返潮 请插入质量通病典型照片 构造措施 请插入解决措施细部节点大样图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卫生间烟道漏水 请插入质量通病典型照片 增加砼地台构造 请插入解决措施细部节点大样图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管洞根部渗水 请插入质量通病典型照片 后塞口施工工艺改进 请插入解决措施细部节点大样图 分两次浇筑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改进大样图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露台漏水 防治措施:地漏平结构,刚性层向地漏找坡 本项目质量管控重点 内天沟的质量控制及瓦在转角处的观感质量控制 屋面变形缝做法大样 屋面排水口、管孔撑补做法大样 种植屋面排水沟、井,高低屋面变形缝做法大样 屋面或露台泛水、门槛做法大样 外墙保温细部节点 高层住宅外保温节点图 外墙保温细部节点 外墙保温细部节点 外墙保温细部节点 外墙保温细部节点 墙体阴角保温构造 窗台处保温构造 女儿墙保温构造 公共地下车库耐磨地坪技术要求
【目的】
在公司配置标准的前提下,确定公共地下车库耐磨地坪的技术要求,指导项目工程师实施过程中的管控,指导造价采购部的技术招标,有助于项目实施效率的提高。
【适用范围】
公司新建住宅、公建公共地下车库地坪采用金刚砂耐磨地坪。
【技术标准】
《混凝土地面用水泥基耐磨材料》(JC/T906—200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其它相关地方规范等
【金刚砂用量】
车道:5kg/㎡,车位:3kg/㎡。
【技术要求】
◆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金刚砂耐耐磨地坪:由金刚砂、特种水泥和聚合物添加剂混合组成,该地坪与新浇混凝土同时施工,将其均匀撒布在初凝阶段的混凝土地坪表面,经专业磨平机磨平,既可在基础混凝土上形成一层极致密、高强度的耐磨损面层。其施工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混凝土基础浇注 找平 撒布金刚砂 机械抹光 涂敷养护剂
◆ 硬化耐磨层的施工
硬化耐磨层施工在混凝土地坪做出水平且去除沁水之后开始进行,施工工序如下:
1、去除沁水、浮浆:用长尺条将混凝土表面的沁水去除,并用圆盘机械镘均匀地将混凝土表面浮浆破坏掉。
2、提浆:在混凝土初凝时,用圆盘机械镘将水泥原浆提出至表面。
3、撒布金刚砂并作机械镘作业: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撒2/3金刚砂,待硬化层吸收一定水分后,进行机械镘磨平作业。第二次撒布1/3金刚砂,再次机械镘磨平。
4、机械镘磨平作业:视混凝土的硬化情况,进行至少2至3次的机械镘磨平作业。
5、表面磨光作业:硬化耐磨层的最终修缮加固是使用机械镘结合手工镘加工一次完成。
【特点】
金刚砂耐磨地坪的特点:金刚砂耐磨地坪具有致密、高强、不积灰、耐磨、增加车库地坪使用期,方便物业后期管理 工程项目车管系统技术要求 目的】
在公司配置标准的前提下,确定车管系统的技术要求,统一各部门间的技术需求,指导项目工程师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指导造价采购部的技术招标,有助于项目实施效率的提高。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公司新建住宅小区车库管理工程、商业设施车库管理工程,主要是针对高层类、别墅类、商业设施类设置车库或停车场时车辆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技术标准】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黑白可视对讲系统》(GA/T269—200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重庆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其它相关地方规范等
【系统配置及技术要求】
◆ 住宅小区车管系统技术要求
1、系统基本要求
1.1 感应识别卡
车辆管理系统采用非接触式感应识别ID卡对进出车辆进行管理,识读距离大于60厘米,系统具有防重入功能。
在物业管理中心设置车辆管理系统服务器,统一制作发放ID卡,系统可兼容门禁管理。
1.2 档案记录
在客户中心设置服务器,车辆管理系统的全部数据归集到服务器管理,各出入道口仅作为管理终端。
数据包括贵宾卡、业主卡、月租卡与服务器中存储的车辆的原始照片、车牌号码、持卡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信息,业主卡、月租卡的物业管理费缴纳情况、月租卡的租金缴纳情况等。能实时提供进出小区时间、进出小区经由道口。临时卡车牌号码、进出小区时的车辆照片、进出小区的时间、经由道口、收费情况。
车辆进出档案记录资料按记录20000车次资料后逐次覆盖。
1.3 记录查询
按进出小区的时间段、卡类、卡号等直接查询。
1.4 自动提示功能
当月卡到期时间,能在管理中心和终端机上自动提示。
1.5 系统具有灵活使用、防撞、防砸车等功能
系统设备可全天候使用(环境温度:-10℃~+55℃),具有防潮、防雨、防尘、防雷、抗干扰的能力。
系统具有防撞、防砸车等功能。
1.6 视频图像对比
车辆进出小区时提供清晰的车辆图像对比功能。感应ID卡与车辆一一对应。将车辆管理和门禁管理用同一软件集中管理,全中文视窗,对车辆和人员的出入分别自动记录并形成报表(包括出入时间、出入口、车号、身份、停车费等信息),可以对智能卡授权,设置系统设备各种参数,统计查询历史数据。功能可根据物业管理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满足需要。
2、系统组成和详细技术要求
车辆管理系统由出入口管理控制设备,管理中心,联网设备,软件等构成。其中:
2.1 出入口管理控制设备包括
车辆读卡器、读卡器控制器,快速电动道闸(挡车器),车辆感应器,出卡机,吞卡机,中文显示屏,语音对讲设备(适用于无人值守的出入口),满位标识,摄像机、视频捕捉卡,收费管理计算机、计算机用小功率UPS电源,收费岗亭,控制管线等。其中出卡机、吞卡机、中文显示屏、语音对讲设备为根据具体项目要求为可选设备。
2.2 客户中心设备包括
服务器、发卡机等。
2.3 联网设备包括
交换机,超五类线,光纤、光纤收发器,光纤盒,光纤跳线等。
2.4 软件包括
各管理终端软件,管理中心服务器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
3、系统设备详细技术要求
3.1 车辆读卡器
分别在车辆进口侧和出口侧设置,在读卡器正面90度范围内读卡距离大于80厘米。
3.2 读卡控制器
采集车辆感应器和读卡器的信息,控制开启挡车器,防止砸车。
读卡器主控制器可以连接2路读卡器、多路车辆感应器、LED显示屏、快速电动道闸等设备。
读卡器主控制器可以与管理计算机连接,向计算机输入车辆出入信息,或独立于计算机工作,记录车辆进出时间、权限等信息。
防重入功能,持卡车辆持读卡在本系统范围内未撤消(出入)信息,不能使用该卡再次出入。多辆持卡车出入,如有无卡车或无效卡夹在中间,系统能识别并发出强烈报警,但车挡仍保持开启。
3.3 车辆感应器
感应范围20-1500uH,输出电平信号或脉冲信号,灵敏度可调。
设置于读卡器处,感应车辆的有无,有车时才读卡。
设置于挡车器栏杆前地下,以感应车辆的有无,防止砸车。
3.4 挡车器
与读卡控制器和车辆感应器联接,有车通过挡杆即开启,动作时间为<3秒全部完成,挡杆为防撞活动绞链,一旦发生撞杆事故,对车对档杆均无严重损伤。其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动作时间:<3秒;
额定电压:AC220V;
额定功率:≥50瓦;
运行寿命:≥500万次;
杆长:3000毫米(杆下应设有防砸车的柔性材料,如胶皮等)。特殊规格可根据需要定制。
3.5 出卡机(可选)
出卡机设置应出卡顺利,操作灵活美观,卡片容量大于100张,低于10张卡和无卡时报警提示。
3.6 中文显示屏(可选)
高亮LED点阵,可一次至少显示5个汉字,滚动方式显示。
3.7 车辆摄像
在小区出入口各设摄像机,对进出车辆图像进行对比(包括车辆的车型、车号、司机等映像资料),在每个出入口摄入的图像资料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出入口调出使用。
摄像机采用具有道路专用强光抑制型(或日蚀型)彩色摄像机,信噪比大于48DB,最低照度大于1Lux/F1.2,大于480电视线。
出入口摄制的车辆进出读卡图片全部存贮在服务器中,各出入口管理终端均从服务器调取图像信息传输时间<2秒,带宽满足要求。
3.8 管理计算机
使用兼容计算机,其CPU选用Intel奔腾处理器,配置应不低于当时市场CPU配置, 256M内存,不低于40G硬盘,配置带刻录DVD光驱,不少于2个RS232串口,1个并行口,不少于2个USB接口,带键盘、鼠标,显示器为17寸纯平显示器。
每台终端管理计算机配置小功率UPS电源,功率不小于500VA。
3.9 服务器
服务器对整个系统情况进行管理,实时监测,对ID卡授权、发行、挂失、解挂、补发、更换、回收,录入和删除以及查询历史记录和查询持卡人的相关资料,统计收费情况和车辆停放情况,打印各种报表。
使用的商用服务器,其CPU选用Intel奔腾处理器,配置应不低于当时市场CPU配置,不低于512M内存,不低于80G硬盘,配置带刻录DVD光驱,不少于2个RS232串口,1个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