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摘要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世界各国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立国兴
邦的重要位置。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紧
张,发展粮食生产,保证供给,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
食工作,努力地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手段来促进粮食生产,特别多次运用粮食价
格杠杆成功地调控粮食生产,认真研究和深化认识中国粮食生产中价格信息作用
的规律和特点,对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
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回顾和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历程及粮食价格变革过程,
定性分析了粮食价格的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价格弹
性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法和收益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粮食价格信息对粮食产
量的调节作用情况。以湖南粮食生产情况为案例,运用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法说明
粮食价格信息对粮食品种、品质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在粮食生产经
营中的影响差异程度。
最后文章综合作出结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信息对粮食生产起着
显著的正向调节和刺激作用;在调整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中价格的导向功能也十
分明显有效;价格信息在对不同种植结构、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户影响
力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基本此,作者就发挥粮食价格信息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生
产,增强农民增产增收能力,提出六条措施及建议:1.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保障
价格机制有效运行;2.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3.要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朝
兼业和适度规模发展;4.发展粮食期货交易,完善粮食价格构成;5.建立粮食市
场价格的监测预警系统;6.加强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工作。
本文的写作始终以翔实、准确、新颖的数据材料以及典型案例为基础,分析
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透视粮食生产中价格信息作用情况,由
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所限,对此问题还只能作一点初浅的思考和探讨,如果本文能
为中国粮食价格管理和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的话,那将是
作者莫大的欣慰。
关键词:粮食生产;价格信息
第1章导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繁衍、国家的安
危和社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立国兴邦的重要位
置。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
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如何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粮食工作,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运
用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多次运用粮食价格杠杆成功地调
控粮食生产,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粮食产量
相继于1958年、1978年、1984年、1996年分别登上2亿吨、3亿吨、4亿吨、5
亿吨4个台阶,1998年达历史最高记录5.1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
国,中国终于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然而,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台阶后,中国粮
食市场进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时期,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粮
农收益相对减少,农民种粮食积极性下降,粗放生产,粮食生产量从2000年起
持续4年下降,2003年跌至4.3亿吨,使中国粮食供需出现较大缺口,最终导致
在2003年10月和2004年2、3月份,粮油副食品市场出现了两次较大波动,价
格大幅上升,粮食问题再次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2004年、2005年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问题,经过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手段,终于扭转
粮食产量连续下滑的局面。然而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如何创造有
利的环境和条件,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农能增产增收,各级政府将有
大量的工作要做。
与此同时,中国已加入WTO,要求中国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时间表越来越近,
市场一旦全面开放,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跌而
导致农业趋向萎缩,国内市场对欧美等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的依赖性将大幅提高。
中国现行的粮食购销体系也将受到很大压力,有可能形成国家收购的粮食不能顺
价销售,被迫长期囤积,而市场上却充斥着外国低价粮食的局面。一旦中国农业
全面萎缩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当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欲使中国就范时,无须直
接动用武力,只要动用粮食武器即可。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中国粮食价格和粮食购销体制已迈进市场
化大门的今天,我们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中国粮食生产历程及粮食价格变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