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商经论文 > 经济论文 > MBA硕士论文_经济开放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研究(62页)

MBA硕士论文_经济开放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研究(62页)

资料大小:404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9/15(发布于广东)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摘要

改革幵放以来,沿海地区引进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增

长迅速,经济增长快于内陆地区,引发了大规模区域人口流动。人

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但流动人口的权益得不到

保障,城镇化“质量”不高。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研究

经济幵放对我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合理引导人

口流动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均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人口抽查数据,考察了我国流

动人口空间分布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发现两者均与地区开放

程度高度相关。以“推-拉”理论为基础的人口流动研究发现,贸易、

FDI均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

城镇化模型将贸易、FDI放入一个框架进行研究,证实两者均能促

进城镇化。在变量的选择上,全面考察新时期的环境变化,加入前

人未曾研究的生态文明指数。

人口流动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FDI弱化本地人口迁出

倾向,对外地人口产生拉力作用,且对外贸易比FDI的影响更显著。

经济开放、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研究

分地区的城镇化计量结果显示,贸易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作用已不

显著;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FDI存量的弹性系数更高,但相

同数量的新增FDI对内陆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更大。为实现新型城镇

化“均衡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

实流动人口的权利,实现“保障城镇化”;同时,内陆地区要提高对

外开放程度,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减少候鸟式迁徙人口

数量,缓解沿海地区“城市病”压力,实现沿海、内陆地区城镇化

均衡发展。

关键词:经济开放,人口流动,城镇化,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种有利于沿海地区的“非平衡发展战略”,

包括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使沿海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获得了先

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拉大了其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近十年来我国

沿海地区12个省市对全国进出口贸易的贡献度超过了90%,吸收外商直接投

资比例达到全国的85%。1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劳动力

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吸引内陆地区人口不断向沿海地区流动。从全国人口普查

的情况来看,省际流动规模从1990-1995年的2076.9万增长到2005-2010年的

5522.8万人,总体趋势表现为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

人口的城乡流动促进了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20]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

7.12亿,人口城镇化率从上年的51.27%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城镇化速度之快令世人称赞,但其“质量”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我国

的人口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动人口推动的,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现

象。城镇人口统计包含在城镇居住超过半年的流动人口,但在我国的户籍和社

会保障制度下,无法在城镇落户,就不能享受城镇市民同等的就业、社保、教

育和医疗等待遇。甚至有学者提出我国城镇化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虚假化”

和“贫困化”,需要警锡重蹈拉美国家“虚假城镇化”的覆辙出现“城市贫民窟”

现象(陆大道,2007)。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进一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

“人口城镇化”是个人理性迁移决策下产生的人口集聚现象。由于存在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异所引发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中国城市化的动力

(刘易斯,1989)。这种城乡差异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文卫教育

和基础设施等等,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首要因素则是城乡收入差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