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工程概况
二、小组概况
三、选题理由
1、接触线架设后须保证弓网关系良好,确保大修后设备运营正常。
2、宝成线运输任务繁重,天窗点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封锁点时间利用率。
3、宝成线地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若施工中需要二次调整则需用轨道车运送人员和工具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在施工作业一次到位。
基于以上三点理由,我们选择课题:提高接触线架设一次到位施工合格率。
四、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把握问题的关键,小组成员对12次接触线架设施工进行了跟踪记录,检查项目为:1定位器是否偏移(偏移不大于100mm)、2补偿滑轮间距是否达标(1200mm~1300mm之间)、3接触线下锚绝缘子是否与承力索下锚绝缘子对齐(不大于100mm)、4坠砣b值是否达标(不小于300mm)、5坠砣a值是否达标(不小于300mm)、6线索外观质量否达标。检查记录表见表1所示:
表1 承力索架设施工记录表(不含合格项目)
检查项目一共72项,其中合格48项,不合格24项,一次性到位施工合格率为66.7%。
我们对不合格品出现次数进行了分类统计,作出了频率统计表(表2)和排列图(图1):
表2 影响承力索架设一次到位的因素频率统计表
数据采集及制表:黄河、邓诚日期:2011年4月16日
图1:不合格品排列图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承力索架设一次到位施工合格率的主要问题是架设48小时以后绝缘子偏移和接触线扭面。
五、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1、本次活动的目标
图2 目标图
2、目标可行性分析
六、原因分析
围绕选定课题,针对架线48小时后绝缘子偏移和接触线扭面这两个主要问题,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运用头脑风暴法并用关联图进行原因分析(详见图3)
图3关联图
七、要因确认
从关联图中可得影响接触线架设一次到位施工合格率的7个末端因素。我们运用调查、分析、测量、计算等方法,到现场对末端因素逐条进行确认:
验证:承力索和接触线架设中实现超拉的主要目的是克服新线初伸长对接触网整体状态的影响。铜电车线、钢绞线的初伸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部分:其一,下锚端的延伸结果直接使补偿坠砣的高度产生过大偏差,可能形成坠砣卡滞的严重后果;其二,被悬挂定位处的延伸,导致定位件、悬挂件纵向偏差过大,甚至产生严重的横向偏差,从而破坏正常的“弓网”运行关系。
末端因素一:没有进行线索超拉
验证方法:测量、计算
表4新线蠕变长度与腕臂偏移量对比
在我国《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 中,对消除第一部分的影响规定了施工方法,即按初伸长率预留坠砣高度。由于承力索线索初伸长从而导致的线索蠕变现象的产生,其变化长度由新线延伸率和新线延伸系数以及线索长度确定。
通过表4数据观察, 绝缘子实际偏移量非常接近理论值,证明线索蠕变伸长对绝缘子偏移有重大影响。
结论:要因
末端因素二:温度变化
验证方法:计算、测量
接触线在架设时,我们选择的是平均温度下的安装曲线。当昼夜温差较大时,由于线索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坠坨高度的变化,这种情况在锚段关节处比较明显。由于承力索采用TBGJ-70型号,接触线采用CTHA-120型号,由于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率不同而导致线索长度变化不同,致使绝缘子错位。
表5温度变化与线索延伸量对比表
从表5中看出:虽然承力索与接触线材质不同,但是在相同温差条件下,两种线索的延伸量差几乎可以忽略。从而可判定温度变化与绝缘子错位无关。
结论:非要因
末端因素三:落锚张力与额定张力相差过大
验证方法:计算、测量
验证:在进行接触线架设落锚作业过程中,需将线索一端挂好后再进行紧线作业,紧至接近额定张力后,需在落锚支柱侧的转换住旁进行二次紧线,以便对齐绝缘子和制作回头。由于在进行二次紧线作业时用手板葫芦将从断线位置(断线位置以前已达到接近额定张力)至锚柱的这一段线索要紧至额定张力左右,在操作时人工凭借经验判断张力大小。
如果张力过大,那么在完成落锚作业后,坠坨会自然升高反之会降低,从而引起刚做好的接触线绝缘子不能与承力索绝缘子对齐。那么,我们在作业时可在手板葫芦上接一台张力计,通过张力计读书来判断断线位置至锚柱的这一段线索是否达到额定张力即可解决该问题。 结论:非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