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建五局三公司 提高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施工质量 ——中建五局三公司重庆复城国际工程QC小组 复地·重庆复城国际 目录 复地·重庆复城国际工程位于北部新区金渝路北侧,是一栋集商业、餐饮、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型商务办公楼,总建筑面积75000㎡。为满足建筑节能要求,标准层楼面采用现浇空心楼盖,板厚260mm,空心楼盖施工面积约为45000㎡,采用NZ内置管模。 2011年5月3日~5月10日,QC小组成员对首层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施工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记录,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实测实量,共随机检查1954个点,其中不合格点283个,不合格率14.48%(合格率为85.52%)。
同时,项目召开了多次
分析研究会议,邀请公司总
工程师、公司工程技术人员
等经验丰富的专家到现场指
导,全面分析了施工过程中
影响现浇空心楼盖施工质量
的主要因素,包含下列6大
类问题,详细统计信息如下: 根据上述调查表,做出如下质量缺陷排列图,用排列图寻找主要问题: 从上述排列图可以看出主要质量问题是板面不平整,板底漏筋,累计频率为76% 若解决主要因素90%,则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质量合格率
=[1954-283+(113+102)×90%]÷1954=95.4%。 根据上述排列图数据计算分析结果,结合我公司其他类似项目(长沙平和堂大厦,施工质量合格率94.2%;龙湖·蓝湖郡二期别墅,施工质量合格率为94.7%)工程经验,及本地区现浇空心楼盖施工现状(质量合格率为94.5%)。 本次QC小组活动具体目标设定为:将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施工质量合格率由85.52%提高到95%。 目标确认后,结合现场调查数据QC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质量问题原因的关联图:
4、仪器未及时检定校核 操作班组责任心不强 3、管理制度不健全奖惩措施不严格 2、砼一次性浇筑厚度过大 1、振捣砼时振动棒间距过大 未仔细检查模板底标高 仪器误差 标高错误 板底模板平整度差 板面不平整 浇筑过程监管不力 砼振捣不到位 保护层不足 板底漏筋 10、板底筋垫块间距过大 5、柱帽区钢筋重叠高度过高 6、板收面不到位 7、NZ内模抗浮措施不足 内模上浮 拉钩脱落 钢筋网变形 楼面下挠 9、支模架立杆间距过大 模板支撑不足 8、板面筋与底筋拉结不牢固 从以上关联图可以看出,造板面不平整、板底漏筋的末端因素共有10条,小组成员认真研究论证并逐一进行确认,确认情况见下表: 从上述要因确认表可以看出造成NZ内模现浇空心楼盖板面不平整、板底露筋的要因主要有以下4条: 针对以上四条要因,QC小组成员开展多次会议,广开言论,集思广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
切实可行的对策
、目标和措施,
并按照5W1H原则
制定了如下对策
表:
根据对策表中的措施,由相应责任人负责,组长、副组长监督执行,逐条实施,并在规定日期内完成。 ①将原直径50mm的振捣棒全部更换为直径30mm振捣棒,振捣肋部混凝土时倾斜振捣棒,尽量使其插入管模底部,使NZ内模底部混凝土振捣密实 ③振捣混凝土时,平行NZ内模方向振捣间距≤300mm,垂直NZ内模方向对每个NZ内模间间隙逐一进行振捣,振捣肋部混凝土时倾斜振捣棒,尽量注意使其插入管模底部,使NZ内模底部混凝土振捣密实 ④待本块板的所有肋部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并静置约30分钟后,再将剩余板厚的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并对肋部混凝土进行再次振捣,最后使用混凝土平板振捣器沿垂直于内模方向振捣板面混凝土 ②改变传统楼板一次浇筑成形的方法,采用两次分层浇筑。浇筑过程中控制放料速度,第一次将每块板的全部内模肋部混凝土浇至1/2高,使用30mm直径插入式振捣棒仔细振捣混凝土 2011年5月28日,小组成员袁承尧、葛峰对混凝土浇筑进行跟班作业,指导工人按方案要求进行施工。 现场检查结果:
2011年6月26日拆模后,小组成员对楼板成型效果进行检查,对11.4m层全部21块板进行逐一检查,仅发现一处有轻微漏筋现象,板底一次性成型合格率为95.2%,达到预期目标,板底漏筋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小组成员经过现场调查分析,提出采用改变钢筋叠加方式的方法来降低柱帽区钢筋叠加高度,经项目技术部积极与设计沟通,设计院同意更改钢筋排布方式,并与2011年6月14日下发编号为1886(2009)S-G/J-XG-04的设计变更 根据设计变更,改变钢筋以往的叠放方式(板面筋置于柱帽附加筋之上),将板面筋置于横梁纵筋与柱帽附加筋之间,柱帽区钢筋采用扎丝满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