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前言 随着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原来的设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目前新的生产 需要,为此对原来的设计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作为企业内部标准,供广大员工 使用。 本书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删减了一些不适用的设计标准,增添 了一些新的设计标准和设计理念,对原有的一些章节重新进行了整理和编排,为 了更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把现场反馈的部分提案也纳入了标准。全书共有八册, 分别为:第一册《制图、共性结构设计标准》;第二册《拉延模结构设计标准》; 第三册《修边、冲裁模结构设计标准》;第四册《翻边、整形模结构设计标准》; 第五册《斜楔结构模具设计标准》;第六册《自动化、多工位模设计标准》;第 七册《压合模结构设计标准》;第八册《钢板模设计标准》。其中在第六册自动 化模部分增添了开卷落料模设计标准,弥补了这一部分的空白。 本次修订得到了柴震、邢忠宪、王荣辉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王荣辉、罗 海宝、朱春明、杨鸿飞、李小昌、张学永、张威、刘庆华、付三令、王莉、张海 波、黄祥坤、刘飞、张彬等同志参加了标准的讨论和会审;郭桐、王星、轩晓威、 邢巍等同志参与了整理和编制;刘永和同志做了文字校核;吴春亮、阮林凡同志 进行了排版;李小昌、杨鸿飞、张学永、张威等同志审核校对,柴震、邢忠宪同 志批准。此外,本书在前期的编订过程中田海涛、林再新、单浩、姬进军等同志 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又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甚感! 编者 2009.03.26 拉延模结构设计标准 RH/DS TEC-001(2009A) 目 录 1. 基本结构.......4 1.1单动结构...4 1.2双动结构...4 1.3多动结构...5 2.拉延力的计算..5 2.1拉延凸模压力的计算.....5 2.2拉深压边力的计算.......6 2.3材质(优先依客户技术协议为准).......6 3.压边圈压力的确定..........7 4.拉延模压边圈行程确定......8 5.闭合高度的确定8 5.1单动拉延模.8 5.2双动拉延模.8 6.导向结构形式及设计........9 6.1基本结构形式...........9 6.2 导向结构选择..........10 6.3凸模与压边圈导向(内导)设计........10 7.压边圈的结构.15 7.1 压边圈强度15 7.2结构......15 7.3最小剖面尺寸.........16 8.定位板设置...17 8.1用途......18 8.2设定标准..18 8.3带传感器的定位板......24 9.安全限位.....252 拉延模结构设计标准 RH/DS TEC-001(2009A) 9.1双动拉延凸模限位......25 9.2压边圈限位26 10. 拉延标记.....27 10.1 用途.....27 11. 通气孔.......28 11.1 目的.....28 11.2 设计标准.28 12. 防尘结构.....29 12.1平板类...29 12.2软管类...30 13. 顶杆的设计...30 13.1顶杆使用个数的决定...30 13.2凸模顶杆组结构构造...30 13.3组装顶杆平衡块的构造.31 14. 安全护板.....32 14.1目的.....32 14.2安装结构.32 15. 压边圈墩死块、平衡块的设计...........33 15.1拉延模调压台调压垫块和墩死台墩死垫块的选用...33 15.2墩死块(用于调整).....33 15.3 平衡块...33 16. 单动拉延模压边圈弹顶销的设计.........34 17.大型(覆盖件)拉延模安全平台设计.....34 18. 拉延镶块.....34 18.1拉延模镶块(拼块)设计.34 18.2 拉延凹模镶块特殊分块标准.........36 18.3上模镶块定位结构.....36 18.4 压边圈镶块悬空.......36 19. 拉延模刺破刀设计标准.....37拉延模结构设计标准 RH/DS TEC-001(2009A) 19.1刺破刀的结构和形状大小(I)......37 19.2刺破刀的结构和形状大小(II).....37 19.3模具本体上刺破刀避让槽的设计标准.38 20. 注意事项.....38 20.1上模卡料.38 20.2上模吸料.38 20.3外板件双动拉延模顶料规范.........38 20.2拉延模感应开关接线盒安装位置设计(位置,安装形式).......38 20.3单动拉延模凸模结构形式设计.......39 20.4 大型双槽拉延模结构设计规范.......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