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技研论文 > 研发技术论文 >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研究_MBA硕士论文(61页).rar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研究_MBA硕士论文(61页).rar

资料大小:96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8/10/30(发布于上海)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作为处于转
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内部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国家层次对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可能是不适当的。而从区域角度分析中国的技术创新问题不
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本
文通过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问题,
尤其是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的变迁与规律,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 基于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据构建的技术专业化模式指标——显性技术优势
(RTA)值,对中国各省区技术专业化模式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省区间技术专业
化模式各不相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省区,其技术布局差异比中西部省区更为显著。

以专利增长速度作为技术机会的指标,发现不同技术领域的发展机会存在很大差异,
并且只有广东和北京等极少数省区有能力在拥有最高技术机会的技术领域实现专业
化。

(2) 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将加入 WTO 前后,中国各区域按照技
术专业化模式的差异划分到不同类别。K-means 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的分类结果完全
一致。加入 WTO 之后,湖南、吉林、甘肃、江苏和浙江等省区技术布局的变化较显
著。通过技术专业化模式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发现加入 WTO 之前,北京、上海、江
苏、福建、广东、湖北和陕西与大多数省区技术布局都不相似,而其他省区技术相
似程度较高。加入 WTO 之后,在 ICT 领域仅广东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 通过双变量 Galtonian 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各省区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的
变迁和稳定性。发现加入 WTO 后,我国绝大多数省区技术专业化模式有显著的稳定
性,而且相隔时间越短,稳定性越显著。国内大多数省区的技术收敛度和全球技术
收敛度都存在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而技术集中度在 2000-2004 年间没有明显变化趋
势,但是在 2005- 2008 年间大多数省份技术集中度都在降低。

(4) 基于技术集中度和技术机会的不同,将技术分为领先技术、普及技术、成熟
技术和锁定技术四类。依据技术能力在这四个分类中分布的相似性,通过多维尺度
分析,可将 29 个中国各省区分为四组,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主要在领先技术和普
及技术中有相对优势,江苏和浙江的优势则集中于成熟技术领域,其他省区的技术
优势多集中于成熟技术和锁定技术。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专业化程度与规模的关系,
发现中国各省区技术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和技术规模之间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同时,
技术收敛度与技术规模之间还存在 U 型关系,所有技术专业化指标之间都高度相关。

(5) 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检验模型分析中国信息及通信技术(ICT)领域技术
能力和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ICT 技术专业化程度和技术能力与 GDP
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即 ICT 技术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同时,GDP 与 ICT
技术专业化程度和技术能力之间还存在 U 型关系,而且 U 型关系存在临界点,越过
临界点之后,ICT 技术发展对 GDP 的增长效应才能体现,临界点出现在 2001-2003
年。上述研究表明生产率悖论在中国是存在的。

关键词:技术专业化模式 技术专业化程度 技术创新 发明专利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