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 湖北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 卫生监督工作指南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目前, 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提至5级。我国已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 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 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指导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卫生监督 工作,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和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点,特制定本 卫生监督工作指南。 一、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3、《消毒管理办法》 4、《消毒技术规范》 5、《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6、《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7、《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8、《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9、《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3— 1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试行)》 1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12、《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 13、《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1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15、《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6、《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二、卫生监督工作要点 (一)组织机构及制度 1、是否建立甲型H1N1流感救治工作领导小组(查文件); 2、是否制订甲型H1N1流感救治应急预案(查预案); 3、是否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查文件和记录); 4、是否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宣传和演练(查记录)。 (二)疫情报告 1、有无建立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其部门组成及人员名单(查文件); 2、有无疫情报告工作流程、疫情报告工作制度(查文件); 3、门诊日志,门诊传染病登记簿登记项目是否齐全,登记内容 是否完整。县级以上的医院查门诊日志与挂号量的吻合情况,县级 以下可查挂号量或处方笺与门诊日志的吻合情况,查有无漏登情况; 4、随机抽查门诊内、儿、妇、皮肤等科室传染病登记薄和传染 病、肠道、肝炎专科传染病登记薄,或随机抽查住院部一定数量内、 —4— 儿、传、妇等科室传染病登记薄,核查是否与疫情管理报告部门传 染病报告登记卡、登记薄和网络直报系统相符; 5、县级以上单位是否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是否有直报专 用电脑,能24小时上网; 6、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 病中的甲型H1N1流感、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 明原因疾病暴发时,是否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是否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 (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 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8、应急监测期间,监测县(市、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是否对 前来就诊的监测对象进行登记并逐级上报至当地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 (三)预检分诊 1、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传染病 预检分诊工作。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 分诊点。医院不用导医台(处)代替预检分诊点; 2、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 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 3、备有相应的基本用品:一次性口罩、75%酒精、体温表、病 人基本情况登记表、外环境消毒液、医疗废物收集袋等; —5— 4、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般防护着装,即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5、医务人员应熟悉预检分诊工作流程,经预检查出的发热病人, 应由预检分诊处的工作人员陪同到发热门诊,预检人员发现异常或 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 6、门诊预检分诊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晚间预检分诊 可设在急诊,但应设有醒目标识),以保证24小时应诊; 7、非定点医院若发现需要排查的疑似病例,应先将病人收治在 隔离留观室,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时转诊到定点医院,并将病 历资料随同病人转到相应定点医院。 (四)发热门诊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设立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 及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的发热门诊,其他医疗机构 设立发热诊室。 1、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发热门诊监督检查内容: ⑴发热门诊: ①应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 开,标识明显; ②有备用诊室; ③设隔离卫生间; ④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6— ⑤设立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 ⑥设置隔离留观室; ⑦医护人员应达到一级防护标准,进入隔离留观室按二级防护着装; ⑵隔离留观室: ①独立设区,远离其他门诊、急诊,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 标识明显; ②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③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④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⑶建立接诊人登记本。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诊断、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 ⑷建立终未消毒登记本。内容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 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衣物的 处理等,最后实施消毒人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⑸发热门诊(室)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其他医疗机构发热诊室监督检查内容: ⑴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医院可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 ⑵所有诊查器械应一人一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一 次性压舌板; ⑶有流动性洗手设施、干手设施和手消毒剂; ⑷有加盖的非接触式废弃物收集桶; ⑸配备一级防护用品和消毒药品。 —7— (五)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监督检查内容: 1、隔离病区监督检查内容: ⑴病区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⑵病区布局合理,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 叉;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 立缓冲带或者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⑶三区之间使用颜色区分,清洁区划蓝色线,潜在污染区划黄 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以警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 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⑷分别设立医务和患者专用通道。医务人员办公室与隔离病房 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⑸隔离病房应设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房内放置免触式医疗 废物容器及利器盒。医疗设备、器械(如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 等)实行专人专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设 置电话或其他通讯设施,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数量; ⑹收治重症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或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 应当设在隔离区; ⑺医务人员按二级防护着装,即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 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实 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采用三级防护,即除二级防护外, 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⑻患者戴外科口罩,仅限于病房内活动,尽量减少患者携带个 —8— 人物品,餐具、杯子等日常用品应置物患者伸手可及之处; ⑼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隔离病房门口放置速干手 消毒剂,并放置有盖容器,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并设专用工作车或 者工作台,放置个人防护用品; ⑽疑似患者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多人置于同一病房,床间距 >1米; ⑾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患者病情危重 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2、负压病房监督检查内容: 已经建立负压病房可以采取房间隔离,具体要求包括: ⑴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应符合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 房要求,保证病区通风良好; ⑵将隔离病房视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病房之间设立 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⑶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离开隔 离病房时,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并进行手的卫生处理; ⑷隔离病房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 ⑸患者的一切诊疗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活活动均在病室内完成。 (六)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1、个人防护用品:隔离防护服、N95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 (查购物凭证或查储备实物); 2、甲型H1N1流感病人转运车(查备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