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研究报告 建瓯市商业市场调查 研究逻辑与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为本案定位提供市场依据 建瓯市城市概况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建瓯市 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峰福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完成,已建成通车的浦南高速公路贯穿建瓯,在建瓯设有徐墩、建瓯、南雅三个互通口。松建高速公路、建闽高速公路、京福高铁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瓯逐渐成为闽北乃至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陆游、辛弃疾、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 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市总人口人口53.89万人,同2000年末相比,十年共增加24371人,增长4.74%,常住人口为452174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9121户,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1.22%;女性占48.78%。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4925人,占18.78 %;15-64岁人口为324878人,占71.8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2644人,占13.8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371人,占9.3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69个百分点,呈现老龄化态势。 建瓯市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建瓯市人口普查 ——笋竹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发挥竹林面积居“中国竹子之乡”榜首的优势,大力推动笋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打造全国笋竹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海西绿色腹地的商贸中心。发挥我市为传统商贸中心、全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和流动,形成连接海峡两岸的海西绿色腹地商贸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依托闽源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笋竹茶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海西绿色腹地的重要区域,建瓯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笋竹城,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建瓯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竹炭产业基地”,福建省首个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评为中国版画、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瓯唱曲子”、“建瓯弓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源文化广场全面竣工。拥有各类文化场馆22个,1座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6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1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