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地产 > 旅游地产 > 旅游地产综合 > 旅游目的地竞争(ppt 44).rar

旅游目的地竞争(ppt 44).rar

恒信旅游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目的地
资料大小:20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2/9(发布于四川)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竞争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一、目的地空间相互关系二、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三、景区体制突破的竞争假说(作业分析讨论) 一、目的地空间相互关系 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该目的地在所在区域的旅游需求分享格局中之位置补充关系 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间 说明: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 1.张凌云(1989)从目的地交叉弹性分析空间竞争 2.保继刚、梁飞勇(1991)对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空间竞争分析 3.保继刚、彭华(1995)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研究了名山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关系 4.保继刚(1995)以云南路南大小石林与乃古石林为例研究了喀斯特景观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说明: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 5.王衍用(1993,1999)先后提出“热影区”、“阴影区”概念 6.许春晓(1993)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时提出“屏蔽”概念,并力图对主要要素和机制做综合反映 7.许春晓(2001)归纳了屏蔽类型:要素屏蔽、资源屏蔽、区位屏蔽、条件屏蔽、事故屏蔽;并构建了绝对和相对屏蔽指数模型 引力模型 4.以Crampon(1966)为基本模型的两地竞争力比较 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 1.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 2.旅游吸引力是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针对性、主体性、变动性 3.旅游吸引力的三层次主体吸引力:旅游景区(primary products )辅助吸引力:其他设施及服务 secondary products 整体吸引力:形成几个推断 (见下页)说明:旅游资源问题的研究回顾 ①国外学术界:tourist attraction;tourism resource;tourist resource ②国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 达16种以上 Ⅰ类: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Ⅱ类: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陈健昌、保继刚(1988)指出旅游资源评价是为大众旅游服务的,归纳出旅游资源个体之间正负两种近邻效应;王衍用(1993;1999)更是将这种效应发展成为“阴影区理论” ; 厉新建、张蕾(1999)提出从自身优势、综合优势、比较优势三方面认识旅游资源优势;保继刚、唐新民(1988)指出根据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来拟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陈传康、刘振礼(1990)指出旅游资源概念中不应强调须产生经济价值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保继刚(1992)指出转向卖方市场时,资源开发要考虑旅游者需求,避免“专家”、“领导”决策失误;李涛(1993)认为旅游资源不可移动性观点是以偏概全;刘振礼(1994) 重申了资源不可移动的观点,并指出资源可移动观点对实践无意;许春晓(1995;1996)探讨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与适度开发的问题 ;尹泽生、宋关福(1995)指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个体与旅游资源系统间的差别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杨振之(1997) 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有机系统;林红(1998) 从系统论角度进行了反驳;张凌云(1999)强调两个旅游地的竞争实质是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 叶伯平(1999)指出旅游资源除吸引物(核心)外还应含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张辉、厉新建、秦宇(2000)认为发展旅游经济需要重视“旅游地资源”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