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常用范文 > 工作总结 > 2007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doc 35).rar

2007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doc 35).rar

资料大小:11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35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6/10(发布于北京)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2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07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doc 35).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2007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
文/ 空调销售杂志社

【特别说明】
本年度报告及各区域市场报告只限定家用空调器产品;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2007年度为2006年8月—2007年7月,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不同,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统计数据不同;
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根据厂商反馈意见,对前几年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因此极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前几年进行对比;
本报告外销市场的部分数据参照引用了海关及各方数据;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工厂各地办事处、代理商、直营商、全国各区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因而会因库存等因素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10%左右的系统误差;
本报告在关于商业库存的统计中,会由于厂商隐瞒部分库存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部分品牌实际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本报告仅为本刊调研数据,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本报告为编者对全国市场的独立调研结果,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本刊无关;
本报告作为行业内部交流资料免费对业内开放,免费赠阅广大读者,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近年来,本刊接到多起相关机构肆意剽窃本报告制作成收费报告对外销售的投诉。对于上述行为,本刊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一节 市场总体特征

从2004冷冻年度开始,中国空调产业的总体产量一直在近5000万台的规模上徘徊,这种高位盘整的情形一直持续了三年,三年间中国空调行业痛苦地经历了原材料涨价与整机价格连续下探,从而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滑乃至亏损的尴尬局面,中国空调产业甚至开始残酷地迎接曾经的知名品牌的退市。在2006年度结束之际,国内各大媒体对于行业出现负增长表现出了高度的恐慌,一时间中国空调产业的前景似乎一下子变得十分暗淡。对于各大媒体的上述观点,《空调销售》杂志在2006年度推出的年度总结报告中表示了不同的观点。

果不其然,空调行业的第3次拐点出现在了2007冷冻年度,从笼罩着悲观情绪中开局的2007冷冻年度,最终走出了一条量价齐升、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完善曲线。其尤如久旱之后的一场甘雨,令各大厂商无比兴奋。(图表1)

图表12006、2007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整体运营指标
年度
指标
2007冷冻年度
(万台)
2006冷冻年度
(万台)
同比增长率(%)

产量
6290
4860
29.4%

销量
6080
5170
17.6%

产销率(%)
96.7%
106.3%
-8.7%

出口
3260
2720
19.8%

内销
2820
2450
15.1%

库存
890
640
39.1%

2007年度中国空调行业有一系列的精彩表现值得抒写,在这一个冷冻年度里,涨价成为空调行业最耀眼的词组,空调企业多年的梦想在这一年得到了真正实现;在这个年度里,空调行业努力追求的“淡季不淡,旺季高温促放量”的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在这一个年度里空调行业真正开始走出恶性的竞争,理性地思考自身和行业整体未来的发展,行业的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移到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比拼上。整个行业便朝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方向迈进,同时产品的设计、功能以及概念上都有很大提升,各大空调品牌的产品销售重心成功向中高端转型,使得空调总体销售额实现了大幅提升,各品牌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可谓是人和。

当然过去的1年,中国产业也隐约暴露了一些问题和危机。年度行将结束之际市场热炒的的“铜铝之争”事件似乎要重现空调行业非理性的一面;近年来国内空调一二级市场销量开始出现明显的滞涨现象,空调行业整体销量的增长更多是依赖出口销量的增长,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越来越严峻的出口政策环境接下来肯定会对各空调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值得空调行业警惕;此外,当前空调行业总体利润的提升并没有真正带动各企业利润的大幅提升,空调行业的利润水平仍然不高,部分中小品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最后,在经过多年的市场博弈之后,各大品牌与国内各大家电连锁之间的合作仍然分歧大于共识,厂商之间的矛盾没有缓解的迹象,2007年度部分品牌加大自身渠道的开发,使得空调专业渠道崛起的同时,正在引起各大家电连锁商的不满,渠道之争正在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新年度厂商之间如何平衡资源分配值得业内思考。

已经过去的2007年度,中国空调产业的行业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正在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可以预见,未来的国内空调行业将会围绕产品质量、服务和功能等方面展开更为理性的竞争。品牌之争将会主导未来中国空调产业的格局,未来的空调产业仍然是机遇和危机并存。

综上所述,《空调销售》杂志认为,2007年度的中国空调行业总体发展形势可喜,局部细节仍需改善,中国空调产业正在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本节我们将分别从全年市场走势、总体产销量、内销市场、出口市场和市场库存等方面来全面分析本年度空调市场的总体特征。

1全年走势分析

1.1 淡旺同时放量增长
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空调产品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尽管随着中国空调产业的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观,但是,历年来,所有的空调企业总是把营销的重点放在每年的旺季市场。特别是2004冷冻年度以后的两三年间,由于价格战的巨大压力,许多品牌都减少了淡季促销资源的投放,淡季市场出现了低迷状态。但是2007冷冻开盘之后,空调市场的淡季走势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强劲,无论是工厂渠道出货还是终端零售都呈现了快速放量增长的态势,在本年度的圣诞、元旦双节销售中,大多数品牌都取得了同期25%以上的增长。而据本刊淡季市场调研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空调行业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3410万台,内销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290万台,出口量已经达到了1560万台,比2006年度同期分别增长了26.8%、50%和2%。特别是内销市场的增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已经超过了“淡4旺6”的比例。

本年度空调淡季市场之所以出现放量增长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近年来,空调行业持续的原材料涨价,一方面使得工厂排产更加注重计划性,另一方面渠道备货也十分谨慎。从去年本刊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年度结束以后渠道内的库存处于历史的低位。这使得本年度开盘后,工厂的出货变得相对较为轻松。第二,本年度包括格力、美的、奥克斯和志高在内的各大品牌的淡季政策都要早于以往任何一年,同时各大品牌的渠道吸款政策力度也超过以往同期,这使得代理商更多地选择在淡季加大备货量。第三,进入新年度后,各大品牌纷纷对其渠道资源进行了整合,许多品牌在继续重视与大连锁的合作的同时,本年度特别加大了对传统渠道的投入,这使得传统渠道的备货比去年大大增加。第四,2006年度由于受原材料涨价的直接影响,作为渠道主力的代理商由于彼此实力的不同,其所享受的工厂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别,自然其进货价格也有一定差异,甚至导致许多代理商在进入旺季后处于有市无货的尴尬境地。当年许多备货充足乃至拥有库存的经销商却意外发财,因此在吸取了教训之后,在仔细对原材料市场进行研判之后,本年度淡季许多代理商应对工厂政策需求主动加大了备货量。这四个方面是本年度淡季开盘工厂的放量出货的主要原因。而在终端零售层面,进入2007下半年以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再次快速回暖,带动了新一轮的空调需求。这是淡季空调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本年度空调市场在进入旺季以后,空调市场仍然维持了发力向上的走势,五一旺季市场开始全面启动,黄金周期间空调销量再创新高,整体销售同比上涨了近30%。今年旺季市场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持续高温天气的帮忙。进入5月下旬以来,全国天气由北向南逐渐进入高温天气,全国许多城市高温持续时间超过过去几十年同期水平,市场销售迅速升温。许多城市的最高气温接连刷新历史记录,让所有空调人士兴奋不已。西南及北方市场进入7月下旬以后,虽然气温急速回转,但是前期淡季及5、6月份的较好销售足以让各大厂商满意而归。

1.2 区域表现各不相同
尽管今年的天气特别照顾空调行业,但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下,本年度我国的空调产业依然表现出区域明显的差异性,北方市场率先发力,南方市场温和放量的特点十分明显,南北两个市场对于天气的反应也明显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熟市场的需求日益均衡,这一现象需要引起业内关注,对于过分依赖旺季市场的品牌来说,2007年度值得总结反思。

2产销量分析

2.1产量止跌快速回升
在经历了2006年度空调市场首次总产量下滑以后,空调行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迅速扭转了颓势。2007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产量达到了6290万台,首次站在了6000万台的关口上,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近29%,在几年的盘整之后,本年度总产量的放量增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无疑是一支兴奋剂(图表2)。

图表21999—2007度国内空调市场产量变化图
年度
总产量(万台)

1999年度
960

2000年度
1350

2001年度
2000

2002年度
2400

2003年度
3450

2004年度
4830

2005年度
5050

2006年度
4860

2007年度
6290

从每月的排产量来看,淡季整体产量达到了3410万台,约占全年总产量的54%,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图表3)。

图表32005-2007年度三年每月生产量分布
月份
2007年度(万台)
2006年度(万台)
2005年度(万台)220
150
130300
190
160

10
320
250
290

11
370
310
310

12
430
410
280510
430
410450
370
390810
580
540860
760
730840
610
750710
490
64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