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经营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城投债信用风险吗?_MBA毕业论文53页PDF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城投债信用风险吗?_MBA毕业论文53页PDF

资料大小:156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5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5/8/13(发布于江苏)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城投债信用风险吗?_MBA毕业论文53页PDF”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学校代码:11482
密级: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THESIS
论文题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城投债信用风险吗?
——基于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
作者姓名傅世俊
专业金融
所在学院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叶谦
完成日期2023年12月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城投债信用
风险吗?——基于293个地级及以上
城市的经验数据
2023年12月
MASTER THESIS
Doe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Reduce the Credit
Risk of Urban Investment Bonds?: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from 293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December 2023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城投债余额迅速上升,瑕疵违约信
用事件不时爆发,地方政府日益增大的偿债负担及其城投债信用风险引发广泛关
注。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43号文”、“225号文”、“80号文”等新规,
明确城投债不属于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城投债刚性支付被打破,城投债信用风险
日益表现为市场特征。然而,现实情况是,各地在处理城投债违约和管理城投债
信用风险时,地方政府仍面临着化解债务的压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地级及以
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该城市发行的城投债信用风险
之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首先,基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用利差理论,分析了
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该城市发行的城投债信用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并提出了
研究假设;其次,基于2017—2022年间在全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行的
10690只城投债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信用分与城投债信
用利差的负相关关系,目的是检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降低城投债信用风险;
再次,分别用市场公平竞争程度指标和地方政府财政盈余与地方GDP 的比值作为
营商环境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能力的代理变量,通过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和地方政
府隐性担保能力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城投债信用风险的影响作用中能否起到中
介效应;最后,进一步基于城市区域特征、城市行政级别、债券担保特征以及债
券信用评级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异质性检验。
研究发现:(1)城市信用分与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城投债的信用风险;通过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样
本组别等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基准回归结果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
认为:营商环境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能力在城市信用分与城投债信用利差关系中
的中介效应存在,表明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增强地方政府
隐性担保能力从而能降低城投债信用风险。(3)异质性分析发现:债券发行区域
地区、城市行政级别、有无担保以及债券信用评级不同时,城市信用分对城投债
信用利差呈现差异化影响,具体而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更能显著降低中西部
地区、所属城市为地级市、无担保、信用评级较差四类特征的城投债信用风险。
本文的贡献:首先,不同于地方政府化解城投债风险的大多文献研究,本文
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城投债信用影响
及其机制,丰富了城投债信用风险研究;其次,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研究视角,
综合考虑商务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等经济与社会因素对城投债
信用影响,可以克服单一债券微观属性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局限,有助于解释城投
I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债信用风险影响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最后,本文验证了营商环境和地方政府隐性
担保能力均能够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城投债信用风险的影响作用中起到中介效
应,有助于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识别城投债信用风险、为政府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
设以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城市信用分;城投债;信用风险;信用利差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