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新冠肺炎疫情期麻醉管理
赵立明
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
单股正链RNA病毒,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
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 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 SARSr-CoV和 MERSr-CoV 有明显区别。
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
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
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病例特点: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
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病原学检测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临床分型:
(一)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症病例:
1.呼吸窘迫,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3.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 吸氧浓度( FiO2 ) ≤ 300mmHg
危重症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
2.出现休克;
?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
病例监控
疑似病例
临床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
聚集性疫情
实施正确的感染预防
与控制措施
疫情期间麻醉管理
所有接触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按无症状感染者防护
养成良好习惯,做好环境保护,既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
疑似或确诊的产妇首选剖宫产,尽量回避阴式产
尽量选择椎管内麻醉,口罩下鼻导管吸氧
如果选则全麻,尽量减少气溶胶的产生
避免喉镜明视插管,可选用喉罩或视频喉镜,眼睛远离患者气道
全麻诱导前充分吸氧3分钟,阿片类药物待肌肉松弛后再用,避免呛咳,小潮气量辅助通气。
麻醉维持期间氧流量尽量低0.5-1L,避免产生过多气溶胶
人工鼻的应用
没有明确吸痰指征不需吸痰,如需吸痰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吸
术毕待病人自然清醒,充分镇静下拔管,避免呛咳,气管端连接滤器,小剂量泵注瑞芬太尼,气管内滴注利多卡因,或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都可降低呛咳发生率。
如麻醉疑似或确诊患者,麻醉机需消毒。
新冠肺炎的厉害一是高传染性,二是容易成为重症。
手卫生,保护颜面部,特别是眼睛,不要用手揉
良好心态,充足睡眠,适度锻炼,营养均衡,经常关注知识更新
大量饮水,补充电解质,喝汤。
能吃多吃,瘦肉,肝等高蛋白食品,增加氨基酸储备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一旦中招早诊早治,不要把轻症拖成重症。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死亡率2%左右,除武汉外不足千分之二,过度焦虑会影响疗效。
早期使用甘草酸二铵抗炎,辅酶Q10营养心肌,维生素C及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修复,可能的话丙球支持治疗
?国家派了几万医护人员去武汉,说明这个病不好治。
减少暴露 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