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书
二、课题设计论证
? ?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各校大多数都是大班额授课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很多农民进城打工,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接受优质教育,就我们学校而言班级学生数都在六、七十人左右,导致学校班额过大,班级管理困难,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和教师及时把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而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让我们感到很困惑,班额这么大就实际情况来讲,短时期内实现小班额教学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我们就避而远之。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大班额环境下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操作,怎样探究?是否有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合作学习的协同性和互助性,激发合作学习的竞争性和激励性,从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方式,被很多名校运用,特别是我市目前正在举行的“推动课堂教学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动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南,更是将有效合作学习作为课堂主流文化来要求。
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合作的适当方式和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实践,克服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解决教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助于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