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课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工作总结
一、提出背景和原因
1.国外研究现状
⑴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源于古希腊文kriticos,它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⑵世界各国应对未来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几乎毫无例外都提到了“批判性思维”。
?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发表了《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及“仁川宣言”。这个宣言明确提出,未来的教育要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
?美国21世纪人才标准联盟P21于2002年提出4Cs框架体系后,已在很多国家推广使用。4Cs即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思维、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创造与创新能力和Collaboration团队合作。这里的审辩思维即批判性思维。
⑶美国学者琼·温克在《批判性教育学》中指出:“‘批判’不仅意味着‘批评’,批判还意味着能透过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来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的思维和表达过程。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也认为,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学校教育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每个人所信奉的真理其实只是个人知识基础上的猜想而已,谁都不可能真理在握,任何一个观点、一种理论都应该接受他者的批判,但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是只是感情用事,立场优先。
美国佛罗里达州把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的主要样态:先针对文本细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对话讨论,展开头脑风暴,问题驱动,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Ide,课堂已经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2.国内研究现状
⑴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大学》中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民国时期,胡适提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是现代批判性思维的雏形。
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SKT思珂特教育集团联合美国P21委员会共同发起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5Cs模型,并组织专家开展研究。5Cs即Culture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思维、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创造与创新能力和Collaboration团队合作。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解读中,“批判性思维”被作为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⑶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教授认为,21世纪三项核心职业胜任力应当包括:交流沟通、逻辑推理和审辩式思维。这里的审辩式思维即批判性思维,谢小庆将其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提出批判性思维要与阅读写作相结合,将其总结为“合理质疑,理性求证,包容异见,力求共识”。南京徐飞注重文言文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苏州陈兴才和常州欧阳林在写作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
但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尤其是具体课例还不多见。批判性思维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还有待规范和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素养的范式还需要进一步探寻和构建。
二、要解决的问题
1.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
高中生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素养中的高阶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这是一种显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质疑、建构、析构的批判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