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常 见 症 状
第一篇
情 感 症 状
第三十二节
作者 : 杨炯、陈毅斐
单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重点难点
抑郁和焦虑的定义与常见临床表现。
抑郁和焦虑的问诊要点。
抑郁和焦虑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诊断学(第9版)
抑郁(depression)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其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消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或行为等。
一、抑 郁
(一)定义
(二)病因与发生机制
1.生物因素
(1)脑内存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功能活动降低。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多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分泌的过量激素对单胺类递质受体起抑制作用,引发抑郁。
2.心理因素
由于病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发生了错误而导致不良情绪与行为。
诊断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 病人感到一种深切的悲伤,痛苦难熬,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称“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
2.兴趣缺乏 病人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丧失。
3.快感消失 病人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不能从平日的活动中获得乐趣。
4.思维迟缓 病人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思考问题困难,自感脑子变笨了,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语声低,交流困难。
5.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运动性迟滞,即活动减少,动作缓慢,无精打采,严重者呈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者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诊断学(第9版)
7.自责自罪 病人对自己以前的轻微过失或错误感到自责,认为自己犯了严重过错,甚至认为罪孽深重。
8.自杀观念或行为 病人感到生活没有意思,产生自杀观念,甚至有自杀计划或行动。
9.躯体症状 包括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躯体疼痛、疲惫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10.其他 部分病人在抑郁一段时间后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如听到别人嘲弄或谴责的声音,坚信自己犯有某种罪行(罪恶妄想),怀疑别人议论他,等等。
诊断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1.起病年龄、病前性格、有无诱因、起病形式、周期性和季节性、精神障碍家族史。
2.病前有无感染、发热、颅脑外伤、躯体疾病病史,有无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
3.具体临床症状,以及有无自杀观念和自伤、自杀行为。
4.伴随症状,如认知功能,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等。
诊断学(第9版)
(四)问诊要点
诊断学(第9版)
焦虑(anxiety)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目前尚难给它一个非常确切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当人们预感到可能出现不利情景时,会产生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的综合性情绪体验,即为焦虑。精神病学中将焦虑定义为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病人表现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二、焦 虑
(一)定义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物学因素
与焦虑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等。
3.心理学因素
(1)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2)认知理论认为焦虑病人的思维过度关注威胁,以负性自动思维的方式对环境作出反应,导致焦虑。
(3)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个体无法找到表达本我冲动的健康途径,并且害怕表露这些冲动,导致焦虑。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