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选题方法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幼儿教育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充满希望的改革之路,其具体表现就是,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以立法来维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措施来规范社会、教育机构、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并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理沦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澄清一些观点,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方法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组织和运作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诸如,如何真正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如何合理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如何优化幼儿任何时候任何空间的生存环境,如何让每一个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述种种,都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从笔者的工作范围和视野看,完成、解决这些课题的责任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落在专业学前教育研究人员的身上,而更多地应该由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员、教师、园长,甚至保育员、医生等等来承担,这是由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其他专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即它的群众性所决定的。笔者试图应这些人群(以下统称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介绍部分方法技术。
作为一门以演绎为主的经验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它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方法技术包括很多,如:如何选题,如何提出假设,如何确立依据,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检测效果,如何撰写报告等等。本文只就第一个问题,即如何选题进行介绍。
我们都知道,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具有本质的不同。如自然科学研究:物体在不脱离地心引力的情况下,是一定会自由落地的;还比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常规化、规范化的课题研究,其目的不是追求形式上或功利上的数量和形式,而是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即实证的精神。学会理性地判断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而且懂得一切结论都应该经过研究和探讨,不能凭空想象,对任何东西既不盲干,也不盲从,还要尊重科学,遵守科学规则。这是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素质的一个途径,这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必须明确的。现在在各种类型的课题申报表中,一般在起始页里就有需要课题申请人签名的承诺,其承诺的内容大致有:保证如实填写各项内容,承诺各种有约束的儿童观的对策和措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具、学具、玩具的研究、开发等,都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容易成为热点。联系时代特征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活动探讨也将成为热点。2001年9月5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6届国际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力的协议,遵守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取得预期成果等。这是在课题研究前首先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道德及纪律的规范。
下面就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谈几个问题。
一、确定课题的来源
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概括起来说,有几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改思路,以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找热点、焦点和重点。
我国近段时间内,尤其是“十五”期间,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呢?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将继续“九五”期间向教育改革实际中的理论问题研究转型的发展趋势,更多地表现出日益务实的学术风气。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继续宏观层面的反思和探索的同时,将进一步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的、深入的和细化的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学习、领会、落实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具体途径,改变陈旧国际社会不仅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要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人都能够适应并参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