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地区 > 中南地区 > 湖北 > 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武汉昂达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资料大小:662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0/9/10(发布于湖北)
阅读:3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于2012年1月17日由国家体育总 局在北京正式发布,全面介绍了自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 称《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白皮书指出,在充分肯 定《纲要》所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还应当看到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 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成为制约全民 健身活动开展的突出问题。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目标任务中也提 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要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设施要有较大发展;要“因地制 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等。为了使全民健身更好的开展下去,探寻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背景下对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 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更有效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运用文 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现状及其市民使 用公共自行车的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 展不仅缓解了交通、环境问题,同时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展健身活动,可以缓解 因场地缺乏给全民健身运动幵展带来的困扰,也遵循《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中提到的“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的原则,还 丰富了全民健身项目,所以将骑自行车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 的。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为开展自行车健身骑行提供 了硬件设施;并且骑自行车能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通过 问卷调查分析,充分说明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是可行的。 3、可以通过承办自行车赛事、组织以“全民健身”为主题骑行活动以及设计丰富 多彩的骑行路线等举措,吸引更多的市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行车健身骑行中来。 最后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对全民健身资源的配置与市民的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旨在为当今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全民健身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系统全民健身可行性 I 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llhSiS Abstract ”National Fitness Plan Implemented fifteen years White Paper on January 17,2012 by the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in Beijing was released,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since 1995 (look at the Outline)the results achieved since the fitness industry and problems. The Whit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Outline fully affirmed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also was noted that many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facing. Among sports facilities, especially the masses around sports fitness facility in small quantities, dysfunction, restricting the fitness activities carried out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2011-2015) also mention often participate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hysical exercise; sports and fitness facilities have a larger development; local conditions innovative activities form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National Fitness better pursued,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a variety of fitness activities is very necess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Author conduct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public bicycle system to promote Wuhan City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universal health campaign. This paper, the use of literature,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other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 Wuhan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public to use public bicycle research, concludes: 1,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 Wuhan City not only ease the traffic, environmental issues,whil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tness activities to the public bicycle system, but also can ease the troubled carried out due to lack of space to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Follow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2011-2015) mentioned in ”loc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loved by the people, the principle of simple fitness activities, and then enriched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to promote cycling as a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is very necessary. 2, Public bike system of Wuhan City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iz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to carry out an exercise bike riding; and cycling can have on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good role in promoting; analysi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fully use of public bicycle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fitness is feasible. 3,By the contractor cycling events, the organization fitness as the theme of riding activities and colorftil design cycle route initiatives to attract more proactiv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an exercise bike riding. Finally, the public bicycle system configuration Fitness for resources with the public use of the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promo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for today's public bike syste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Keyword: public bicycle system,national fitness, feasibility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目录 m m i i 弓 m i i.i研究背景 1 l.i.i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契机 1 1.1.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实施为本文提供了政策保障 2 1.1.3自行车骑行的健身功能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 2 1.1.4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立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环境 3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国外研究现状 4 1.3.2国嶋究现状 4 1.3.3现状评述 5 2研究对象与方法 7 2.1研究对象 7 2.2研究方法 7 2.2.1文献资料法 7 2.2.2 N卷调查法 7 2.2.3数理统计法 7 2.2.4总结归纳法 7 3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基础 8 3.1 8 3.2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 8 3.2.1自行车的发明及兴起 8 3.2.2公共自行车的产生和发展 9 3.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现状 10 3.3.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武汉模式 10 3.3.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技术支持 11 (o 颂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3.3.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布局规划 11 4结果与分析 14 4.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4 4.1.1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全民健身方式的需要 14 4.1.2群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14 4.1.3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开发及创新的需要 15 4.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16 4.2.1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开展自行车骑行的条件 16 4.2.2自行车骑行的健身功能符合全民健身项目的要求 18 4.2.3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0 4.2.4市民对自行车骑行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态度分析 22 4.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健身骑行推广方案 23 4.3.1承办自行车赛事,激发群众兴趣 23 4.3.2组织骑行活动,开发骑行路线 24 5结论与建议 31 5.1结论 31 5.2 舰 31 5.2.1提倡公共自行车出行 31 5.2.2加快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 32 5.2.3合理利用,加强宣传 32 .教g 33 It M 36 m. 37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1引言 为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995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7年来,在国家的 正确领导和各个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在群众的积极响应下,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幵展 的如火如荼,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基本完成了《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群众的健身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个地方响应号召 积极开展健身活动,大力增设和改善健身场所,优化健身环境和条件,引导群众参 与进来,使得体育人口的数量明显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上升,初步建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但在充分肯定《纲要》所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全民健身的发 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体育强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伴育资源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全民健身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对群众体育的相关管理机制和公 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对公共体育事业投入相对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部 门职能,服务区域严重不均衡,基层群众体育消极怠慢,缺乏体育的科学化手段; 体育人口数量比例不髙,体育锻炼人口结构不均衡,尤其体现在青少年儿童,参与 锻炼严重不足,体质让人堪忧,亟待加强。 那如何解决上述的矛盾和问题将是全民健身运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重 点。本课题依照“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的思路,以《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思想,从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武汉市 公共自行车资源的优势,合理配置与利用这一公共资源为全民健身服务,走一条以 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促进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道路,为区域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发 展提供一条有价值的思路,为其它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1.1研究背景 1.1.1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契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保持身体健康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成为 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活生产方式 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并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竞争激烈、人的精神总是处于高 1 fw^\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度紧张状态、人际关系愈发冷漠化,这给人们身体带来了诸多的“文明病”,诸如 身体机能下降、心理疾病增加等等。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效率 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追求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潮流。在这样的时 代背景下,以锻炼身体和娱乐身心为宗旨的健身项目便成为时尚。2008年我国举办 了奥运会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群众的健身热情空前高涨,需要多样化的健身 方式和环境以及更好的健身场所来满足。合理幵发利用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来促 进当地全民健身的发展是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改善武汉市全民健 身场地设施的可行性手段;是因地制宜,开创群众体育新思路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 索。同时,随着自行车骑行这种集健身、娱乐并且低碳环保于一身的健身方式的推 广,市民逐渐接受这种出行和健身方式,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也会形成很好的 推动。从而,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全民健身运动能够互利共赢。 1.1.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实施为本文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995年 6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正式颁布实施《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釆取有效的方法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 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 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才能开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2012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中, 对15年来《纲要》的实施经验总结中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丰 富形式、灵活多样” [2]。 新时期,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 — 2015》目标任务指出:全民健 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兵兵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 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 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 易行的徤身活动。这些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政策保障。 1.1.3自行车骑行的健身功能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 目前正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快速发展, 城市交通的内涵也随之更加丰富,交通不再仅仅只是普通的出行,而是更大程度上 了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彩,如健康、环保、节能和自然生活 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最明显的是曾经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民交通工具” 2 I 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的自行车,时至今日其功能也不断扩展,由原来的出行、荷载扩大到了运动、健身、 旅游和休闲等。因此,国外很多城市对汽车行驶进行限制,而对骑自行车则大力提 倡,全城大量修建自行车专用道,掀起了一股自行车“健身热”。从健身角度来看, 每天骑自行车出行的确是非常理想的健身运动,提高居民对使用自行车可以促进和 保持健康的认识,树立骑自行车的意识,将大大有利于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4] 0 1.1.4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立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环境 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布设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从2009 年武汉推出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至今,市政府已经累计向社会建立1200多 个便民自行车停放点,发放自行车9万多辆,发放免费公共自行车使用卡超过100 万张,最多的时候一天的借车还车总量达到28万人次。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低> 碳出行的一种方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自行车骑行不仅低碳环保,而且更是一种可以锻炼身体、观光游玩的休闲方式。 它所具有的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的双重本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同时也 吸引了从多希望拥有健康身体的普通市民。国内除了武汉还有其他多个城市推行公 共自行车租赁,由政府出资并规划,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响应健身、环保的自行车 交通方式和休闲方式。同时,很多城市还通过定期举办自行车相关赛事,来带动当 地全民健身的热潮。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根据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情况,对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情况以及骑 自行车健身的态度进行调查,并科学、客观的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目的就在于分 析利用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促进全民健身发展是否有可行性。 1.2.2研究意义 公共自行车作为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和治理交通拥堵大力发展项目被高度 推崇,势必成为未来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自行车出行不仅缓解交通、绿色环 保,而且也具有非常好的健身效果,所以研究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对全民健身 的促进作用是现实所向、大势所趋,在开展“生活化”健身方式、缓解全民健身设 施不足、丰富全民健身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公共自行车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公共自行车交通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城 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及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部分外 文文献以及我国专家在综合分析了国外公共自行车发展状况之后得出外国公共自 行车研究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政策方面的研究 在约翰普克尔《完善基础设施、市场计划、公共政策促进自行车出行:一个国 际视野》一文中,对政府鼓励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政策定位就有比较清晰的研究, 特别是政府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自建立了关于如何获取公共自行车方案,建设了自 行车道与公共交通车道以及怎样与市场的计划进行融合等政策性研究方面做了深 入研究【5]。 (2)公共自行车站点设计方面的研究 欧洲学者认为公共自行车站点设计是关乎市民是否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一 个重要因素,因此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对于这块有较详细的研究,对于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公共自行车设计要点总结方面研究,代表性研究的是克里斯多夫《Vdib站点 定位服务研究》主要是对公共自行车设计要点的总结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巴黎自行 车站点设计情况为研究个案,总结了公共自行车设计要点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站点 附近居民居住情况,人口数量,区域内就业情况,出门交通设施情况等,综合分析 之后预测公共自行车的需求量,设置形式与地点等【6]。 对公共自行车设计模型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凯顿布鲁纳《自行车共 享系统设计的一个枢纽位置的库存模型:制定和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公共自 行车主要设置的站点进行归类,制作出公共自行车库存模型,从而建立一个公共自 行车使用的共享系统,方便全民健身大众进行公共自行车健身活动[7]。 对公共自行车站点设计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更倾向于实际 解决,在莱普罗格迈克尔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综合性模型研究》一文中,对于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实际解问题的解决上,主要通过网络系统,建立网络拓 扑结构和网络系统理论,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使公共自行车的出租系统 链接更加规律,有利于解决自行站点的设计问题[8]。 (3)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 4 z8||\顿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如果说上述研究集中于理论,那么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技术方面地研究更倾向 于实践。现实中,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技术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更注重 于市民生活的协调,以最直接方式体现公共自行车的优点。因此对公共自行车系统 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以上因素基础之上的。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赫林斯基《自行车共享:一个支撑都市交通的添加物》、 还有格利戈里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使用新的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都是通过研究 智能程序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技术,突破传统交通方式的供给不足的桎格,满 足了政府和公众的要求[9]。 (4)公共自行车发展前景方面的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学者们也做了预测性的研究,在凯顿布鲁纳的《城市循环与流 动行模式:探索和预言以自行车为基础的公共交通系统的趋势》一文,该文通过对 巴塞罗那Bicing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研究,认为公共自行车服务未来将成为社区 大众出行的一个重要交通工具,将在全球范围内呈递增趋势逐年上涨_。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还比较成熟,包括公共自行车政策,公 共自行车设计,公共自行车管理技术以及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前景都有很详细的研 究,认为社区公共自行车服务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全球范围内展开。 1.3.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理论研究不多,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由 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两者的研究侧重点有所区分。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 系列数据库等,输入检索词:公共自行车,经过蹄选共检索到相关报告30余篇, 发现我国在公共自行车相关研究比较侧重公共自行车交通特点、作用、地位等方面。 在袭迪嘉,朱忠东《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机制》一文中,从宏观上把 握公共自行车交通的性质和定义,解释了其发展由来以及如何实,特别研究了自行 车交通系统(PBS)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即公共自行车具有绿色环保,出行 便捷,投资较少,强身健体等作用[]。 在刘芳《公共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与 公共自行车的关系,得出可以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公共自行车交通与普通 道路进行衔接,合理分配城中心,城外,及交通区纽处,使公共自行车与城市轨道 交通有序进行_。 柯水平,孟维伟,袁国柱《旅游型城市公共自行车道路交通设计方法》中主要 从公共自行车道路线规划方面来写,认为制作规范有效的公共自行车道路线除了需 要研究PBS模型本身,还要结合政府领导,企业的发展,自行车的材质以及自行车 5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交通特性[]。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自行车交通模型,公共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的作用等方面,比较认同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公 共自行车在目前我国交通轨道中将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拥有独具一格的地 位》 . 1.3.3现状评述 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了单调性 的对公共自行车本身的特性上,比如公共自行车的交通轨道,模型,站点设计,等 特点和功能上,在公共自行车交通与城市环境也有相关研究。但是在公共自行车系 统的健身功能以及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方面还没有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在收集的文献 资料中有部分文章提及到公共自行车具有的休闲、健身的作用,并且在个别文章中 提到了公共自行车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方面也取得了 一定成果,但都只是简单的提 及到,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健身功能以及对全民健 身的影响研究将是公共自行车系统一个新的研究亮点。 6 /gi|\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及租车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士报告数据库、中国博士报告数据库、Sport Discus 等以及各网络信息资源查阅近年来有关公共自行车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相关理论 文献资料,认真研读了相关研究的期刊报告200多篇,硕士、博士报告8篇,为本 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报告的需要,对本文研究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对全民健身可行性涉及的相 关问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对武汉市部分地区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情况以及对自行 车健身功能的态度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调查资料,整理并分析其现状。在武汉市 二十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总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0 份,问卷有效率为95%。 2.2.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4总结归纳法 对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内容所获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分析和 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研究的观点。 7 #项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3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基础 3.1概念 学术界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概念尚未给出明确定义,通过总结大量资料其基 本涵义为:在城市或特定区域范围内提供若干个站点、一批公共自行车,通过智能 控制系统,供人们免费或象征性收费使用,并能在任意服务网点实现通租通还的自 行车租赁系统。 3.2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 3.2.1自行车的发明及兴起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它看起来只有前后两个 车轮,没有传动系统,骑在上面需要靠双脚在地面滑动前进,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 车搬动车子。1817年,国人德莱斯幵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 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手,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依然要 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採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他自称为:小马崽。因 此德国男爵卡尔德莱斯成为一般公认的自行车发明人。 1888年,真正与现代自行车相似的车型诞生。期间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各方 面也通过逐步的完善走进百姓的生活。1889年,在巴黎世博会上经过改进的自行车 弓丨起了人们轰动,从此自行车迅速成为欧洲最为热门的交通工具。历史上把这一时 期称作“自行车的黄金时代”,这时自行车还属于奢侈品,拥有自行车的人较少。 1900-1920年,自行车幵始被大批量生产,成了价格稍高的普通商品,并逐渐 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1920-1950年,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物品 价格的降低,自行车成为日常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使得自行车的普及率得到了非常 大的提升。1925年以后,世界自行车产量已达200万辆,其中英国占50%,成为当 时主要的输出国。 1950-1970年,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收到大众的青睐,导致这一时期自行车销 量的下降。但到70年代,由于出现能源危机,油价猛然上涨,使汽车的使用成本 也大幅度升高,从而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自行车作为短距离出行的交通 工具方便、经济的特点再次突显出来,并且能促进身心健康。世界上再次出现自行 8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车热,自行车生产又得到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开始被关注,各国政府也 因为自行车具有绿色环保、节省能源、占路面积小等优点鼓励市民上下班骑自行车, 自行车开始重新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3.2.2公共自行车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是公共自行车的发源地,至今公共自行车己有48年的发展历史,大致上 经历三个时期。 1965年7月28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出现了这样一个社会组织,他们在城市 的各个公共区域放置了一批涂成白色的没有上锁的自行车,以供市民免费使用。此 次活动被称为the-Witte Fietsen即白色自行车计划”,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 的公共自行车——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但是没过几天,发现这些自行车 被大肆破坏甚至丢失,最终计划彻底失败。 1995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推出了第二代非程控化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 统——哥本哈根的Bycyklen系统。与第一代相比有许多改进,得到了哥本哈根市 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更加正式化,设置了专用的自行车存 取地点,市民通过投放硬币在特定地点租用自行车,并且为了使公共自行车使用起 来更加便捷,对自行车车身、车锁等重要部位采用特殊的设计构造。但由于该项目 是由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经营,使用者都是匿名租用自行车,被盗现象依然经常存在。 于是后来就产生了具有完善的客户追踪系统功能的新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 1996年在法国雷恩出现了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雷恩的V610 a la Caret 系统。该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集成、无线通讯和联网等技术。该系 统具有追踪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行车的使用情况,这是该系统与前两代系统 相比最大的特点,使得系统的管理方式从本质上得到了改善 后来的几年中,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较为缓慢。直到05年,法国里昂大规模 实行影响最为显著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才使得该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图3.1 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总结。 9 顿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 1%5 第一代 r_2-蘭mif.. 「1996-〒今第.ft , -i.— s/aw - ■ ■ : ~ ■■ — — — 今一- V,. -■____ i系统类别 fl由fl彳年系统 __硬币存取系统—_ 丨系統 1 系统纽;if 午 fitr'i-; i 存収站点 *存取姑点 ”‘—“疗 f 8 t Jk h车.ft ..1:, 1:: ft 上锁 免费 m iP tf取 IS旗卡存取 无_定站点 i 免费 ill .jOffiin I 特站点 ^^定站/乂 i 舰■ 丨 实时训J ^一― ‘ _ — — — s-GPSifiH ■1 丽STtWlSWir — ail… ^ While . g Bycykto 一 … Vilo i ja Cane ■■ ‘ 埋片来雜,街:!!^姆斯 f:,r , , . . http;//vvww,uehfH>mffies. ⑴例蹄会 i:义 _e、_ 場研'OiM。 rs-hikesh a.nii|sg,t3 ide2009-4- ] 66.^h{ m 图3.1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 3.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现状 3.3.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武汉模式 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 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机动车 辆不断剧增,年增长速度达到11%,导致交通拥挤问题R益严重,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所以武汉市政府将缓解交通拥堵与“两型社会”建 设结合在一起,大力建设绿色慢行交通体系_。2009年,武汉市政府授权民营企业 ——武汉蹇飞达公共自行车集团出资建设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政府给予公共 资源置换和相关政策支持,授予企业广告经营权,企业通过经营获得收益,并用于 公共自行车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规模已达到1200多站点, 9万多辆自行车,每天可解决25-30万人次的短距离出行,服务半径为400米,平 均每天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次达到10万人次,平均一辆自行车一天被使用2. 6次。 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了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已成为武汉市绿 10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色共享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于2009、2010、2011、2012连续四年列入市政府“十件 实事”,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6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 视察武汉“两型建设”成果展时,专门考察武汉便民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亲身体 验了智能租还车系统和骑行武汉便民公共自行车,并对此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 为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公共自行车集绿色、环保、休闲、健身于一体, 已融入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武汉市大街小巷上的一个生活亮点。 武汉公共自行车的成功运营得益于独一无二、全球首创的“政企共建”模式, 即是两型创建的“武汉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 是武汉模式的核心内含。政企联手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的 长效运营模式,破解“两型社会”创建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难题,推进环保事业 的开展和环保产品的推广[“”。 3.3.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技术支持 3. 3. 2.1智能柜租还车系统 智能柜租还车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跟超市外的寄存柜比较像。租车时,在智 能柜的刷卡处刷租车卡,将会有一个柜门弹开,取出柜内的公共自行车铜匙,便可 打开车锁使用。用完后还车时,先锁好车,再在刷卡处刷租车卡,柜门自动弹开, 放回钥匙,然后再刷卡确认,还车完成。 3.3.2.2 GPS技术的应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指利用卫星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 导航的系统。公共自行车安装此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随时随 地知道自行车的位置,使用者如遇特殊情况求救时可用该系统快速找到其位置进行 救助;若自行车被盗也可通过该系统找回。另一方面,该系统还可以实时的反馈个 站点自行车的数量,以便进行调配。 3.3.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布局规划 3. 3. 3.1布局原则 武汉市政府在进行站点布局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市民对自行车出行的需求,即要 “好用,可用,实用”。根据武汉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在布局时遵循了一下一下 几个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分支,为了使整 个公共交通系统达到最优,在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 BRT以及常规公交。这样促使各种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达到最好,相互协调与合作, 11 I 颂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才能使交通畅通无阻,为方便人们出行做出有力贡献。 (二)整体性原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考虑方便租还的同 时,还需注意区域总体规模和单个点的规模。 (三)灵活性原则:自行车的租用能够方便居民出行,这是建立租赁点的主要 目的。在不会引发新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布局规划时应考虑到路段的 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没有达到建设条件的地段,可暂缓设立租赁点。 (四)可行性原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要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布局时 应充分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布设就在附近寻找合适的点位进行调 整。 3. 3.3. 2点位类别 (1)公交点:通常情况下,公交车很难准确的到达市民的目的地,总是存在 下车后需要步行的问题,在公交车站及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可解决这一问题; (2)公建点:如商场、超市、企事业单位、菜市场、文体设施等公共场所是 市民经常去的地方并且人流量相对集中,在这些场所布设可以解决居民短距离出行 问题; (3)居住点:主要在社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布设,旨在解决社区附近的上下班、 上下学、生活购物、以及休闲娱乐等出行活动; (4)游憩点:武汉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公园以及湖泊可供市民休闲、娱乐, 在这些地点布设,可以使市民出游更加方便; (5)校园点:武汉学校琳痕满目,特别是大学,校园面积较大,不方便师生 出行,在学校布设站点,可有效解决中学生上下学,以及大学校园短距离出行问题。 3. 3. 3. 3站点分布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站点多,范围大,要按照行政区进行规划来布设站 点。再根据每个不同行政区出行小区和区块的划分情况进行调整,已达到均衡,最 终确定租赁点布局方案_。2009年初,武汉市拟建设的8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区域分布情况和点位性质分类情况如表3. 1、表3. 2所示。 12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表3. 1租赁点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 洪山区武昌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研口区青山区 数量 153 136 133 130 101 91 56 表3. 2按点位性质分类 点位性质 居住点 公建点 公交点 校园点 游憩点 数量 371 155 149 95 30 13 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4结果与分析 4.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1.1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全民健身方式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以及《全民 健身计划2011 — 2015》等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提到开展全民健身要因地制宜。也就 是说要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 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幵展全民健身活动。比较典型的重庆“全民徤身 登山步道工程”,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坡陆的地形特点,建设以登山为主的健身场 地设施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项目作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治理武 汉市内交通拥堵的措施,发展迅速,规模较大,现已有站点1400多个,自行车7 万多辆,平均每天10万人次使用。同时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现有大小湖泊 166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城市,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最美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 132. 37平方公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并且世界第 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在此交汇。利用公共自行车开展沿江、沿湖的骑行活 动,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并且武汉正在治理交通拥堵,大力发展慢行交 通,自行车骑行在今后将会逐渐的盛行起来,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重要旳出行方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鲍明晓研究员在《对新一轮我国体育改革的思考》的 报告提到“群众体育最大的发展忧患是脱离项目。在中国,建立几个群众健身点, 搞几个群众健身路径,这很危险。”;“体育要回归生活方式。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帮助老百姓建立一种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骑自行车既是们日常生活的出行方式 也是很好的运动方式,是最值得推广普及的“生活化”的健身方式。将其作为全民 健身活动项目进行推广,不仅能促进了全民健身同时也倡导了绿色出行。 4.1.2群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时,通过调查显示,我国体育基础设施 尤其是专门用于群众体育的场地器材的基本现状是严重匮乏,所以增加体育锻炼设 施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1997年我国政府实施全民徤身工程之 后,“路径工程”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2008年,我国共实施了十二 14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批路径工程,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01977.7万元,累计建设路径3万多条,从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严重隔乏的局面。根掘国家体育总局《2 0 0 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存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 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足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 锻炼的主要原因[2°]。 利用武汉市公共行车系统,将骑_行车作为全民健身活动项丨:]进行推广,相 当于为全民健身提供了体育锻炼设施。实际上在健身路径中的有些设施的健身原理 就是模仿自行车骑行,如:健骑机、立式健身车等,如图4.1、4. 2所示。 臌^ 图4. 1年人健骑机 阁4. 2立式健身车 其使用方法都是通过双腿反复踏踏达到锻炼[::]的。功能也都是柄强膝关节的柔 軔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等。而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不仅可以达到这些 锻炼0的,而且由于它的活动范围更加的宽矿,更有户外I'丨行车运动优点。可以作 为健身、旅游、娱乐的项目,人们从娱乐性和随意性的运动中,得到心理情感的释 放,愉悦的心情将回味无穷,持久延续,因而,在健身的同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是 快乐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健心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4:活质量的作用,比在健身 路径上的锻炼效果更好。 4.1.3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开发及创新的需要 】5 颂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措施就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 彩的活动,丰富群众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公报》中的一组数据令人堪忧: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 锻炼人群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健身项目少且科技含量低,与曰益 多样化、品质化、生活化的群众体育需求不相适应,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开发及创新 滞后问题亟待解决。[2] 根据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情况以及地理杯境,再加上自行车运动自身 的项目特点,适合将其作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进行推广。通过策划不同的骑行活动, 使市民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项目,还能拓宽市民锻炼 的时间和空间。 4.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4.2.1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开展自行车骑行的条件 4. 2.1.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模 2009年初,武汉市拟建设的8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中,洪山区153个,武昌 区136个,汉阳区133个,江岸区130个,江汉区101个,研口区91个,青山区 56个。按点位性质分类,居住点371个,公建点155个,公交点149个,校园点 95个,游憩点30个[2']。 截止到目前,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己经建成公共自行车粗赁站点1200 多个,公共自行车数量达到9多万辆,平均每天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次达到10万 人次,平均一辆自行车一天被使用2. 6次。图4. 3为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图。 16 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v:—一.、#,&、々、 駄1-姆:, :^ 一 ■爲承、V J7 ^yf^- ;....、輪上、 、 :'.,. ..: _:.XP.,I4 ^ 义'A 广二 ‘ .. . . Qsi\( fe f ■ hm ..j. , *、《 . '\ .、 … 发 A V. 、.、。 W V-沪导、 . ^ ... 大礙湖 4'- 、I、.:,-、.:.: s=j; :“及:、、'丨 ,:.兴 ^ i 费 S T. :. 、. ^ . \.|SP. . 成气 ■■■ ^ '■''為■鲕.二 ,..>-^ 乂 : Z ^ ^‘■.■■、, £、_ S AS-^ ^ 广、眺』!^ 、:卞;'赛 ■jE ‘十‘ ;观’;^ _ 拆‘ 13: 、和.i' ■ . / : % , ^ .: ¢. I r y : - 、V 炉 ‘上;. _ 茶—老、5 通.' ^ : : :、 ... -' - 二酔: 图4. 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图(标记为站点位置) 4.2. 1.2武汉市绿道的规模 绿道源于欧美,一般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休息站、 旅游商店等游憩配《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作为一种满足人们休闲健 旅游观光、交通通勤等功能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因其低碳、绿色,已在美国、 新加坡等国家广泛应丨U。经过儿年的建设,f丨前,我国珠三角绿道网规模已达2372 公里,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占珠三角总人口的60%,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均 通过绿道建设串联起城市自然山水资源,满足市民休闲、健身、出行需求。 2012年初,武汉市十三屈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绿道建设”作为市人大3号 议案,一年建成示范线,五年形成主骨架,十年全部建成。10月,武汉首条绿道建 成——东沙绿道,规划全长68公里,示范段约30公里,串联沙湖公間、楚河汉街、 水果湖、放鹰台、武汉大学、东湖磨山、九女培、东湖梨园、省博物馆等24处景 点。依托沙湖公园、东沙联通渠和东湖风景区的生态景观资源,力图打造以“楚汉 文化、水绿相依、山湖相映、景城相融”为主要功能特色的世界一流滨水滨湖绿道 网络。这一示范绿道建设中,根据市民需求,有许多“贴心”设计。如在东湖沿湖 局部人流量人的K域,将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局部道路宽度将设计成5米,2米作 为人行道,〗ii木栈道形式,3米为自行车道,可双向骑行;在风景名胜区域周边, 17 颂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考虑到行人休闲、观光、因照相滞留等因素,特意为人行道预留必要宽度;而在九 女壞、讽都山等景色优美、山体起伏地段,则有意识的建设弯道和坡道,满足骑车 健裔需求。此外,沿线设置10处休憩释站,释站可供市民休憩、换乘,还是医疗 点、抬安点和小卖部。 武汉市规划局还公布了绿道建设时间表: 2012年:重点实施东沙绿道示范段”建设,全年完成30公里;完成月湖- 知音湖绿道15公里示范段建设;启动汉口江滩张公堤绿道建设。 2013至2016年:完成全市880公里绿道建设,其中城市绿道450公里,郊野 绿道430公里。城市绿道和郊野绿道主线基本建成,绿道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并进 一步加密社区绿道。 2017年至2021年:重点开展郊野绿道支线和社区绿道建设,建成覆盖全市、 总长2200公里的绿道网络系统。图4.4为武汉市绿道网络规划图 阅4. 4武汉市绿道网络规划图 4.2.2自行车骑行的健身功能符合全民健身项目的要求 rj行车被发现及使用到现在巳有100年多的历史,现在¢1行车不再仅仅是一个 传统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 18 颂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念的转变以及自行车性能的提高和多样化,它蕴含着现代人对健康、环保、节约和 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因此自行车的功能已开始逐渐向健身休闲转变。运动学家认 为骑自行车与跑步、游泳等有氧健身运动一样,具有非常好的健身效果,是一种能 够改善人们心肺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之一[。 (一)生理方面 (1)保持大脑的“年轻”。自行车运动属于异侧支配运动,通俗理解即左脑 支配右腿的採踏,右脑支配左脑的动作,因此左右腿的交替探踏可以使得左脑和右 脑的功能得到均衡协调发展,提高大脑反应速度,+从而对大脑过早衰化和偏废有很 好的预防作用。 (2)提高身体个方面素质。自行车骑行时,要保持身体平衡,需要一定的灵 活性和协调性,经常骑行可得到提高;骑自行车时双腿连续反复蹬踏,同时也需要 腰背发力,对腿部、腰部、背部等26对肌肉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踏踏时膝关节 做屈伸运动,并且双手要配合下肢周期性的用力,这样可以增强关节柔锁性以及骨 豁肌肉的力量;而长距离骑行还可以锻炼耐力,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3)骑自行车需要大量氧气,上下肢用力方式不同,血液将重新分配,促进 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4)有效克服心脏病。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 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骑单车使腿部肌肉运动 有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以及把血液从血管末梢抽回心脏,也能同时强化微血管组 织。长期骑车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增加,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心脏病威胁。 (5)减肥。骑自行车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有氧运动,骑行过程中可以使锻炼 者的脂肪大量燃烧从而消耗掉多余热量,坚持一定程度的规律的骑行是欲求减肥保 持身形的有效手段。 (6)能益寿延年。根据国际调查机构统计,邮递员的寿命是世界上各种不同 职业人员中最长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骑自行车。 (二)心理方面 自行车骑行对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自行车骑行需要身体力行 的去採瞪双轮车脚踏板,通过四肢的协调合作不断前行这个过程是一种自由、畅快 无比的身心体验,绝不仅仅是一种肢体的僵硬的“动作”,同时心却畅游于美丽大 自然的风光。有研究人员作出试验表明,骑自行车时能使人分泌一种叫e内啡吠 的激素,它可以使人摆脱忧虑和烦恼、使人心矿神怡从而精神偷快轻松。另外双腿 19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的重复探踏使得腿部的血管压缩,从而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更多 氧气的摄人会使你觉得头脑更加清醒。 因此,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的今天,骑(行车锻炼身体、舒缓心情,应 该大力提倡这一健身方式。而且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设立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 市,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有着得天独厚的骑行环境,能满足大众骑行需求。 所以,将其作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进行推广是可行的。 4.2.3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4. 2. 3. 1使用目的 其他,5,3% ,‘ /Ml ,门 [b通勤 .., L通勤’ 1聰: ‘‘ / 口出游 购物’ 31’ 15% L■其他 阁4. 5使用目的 在被调查人群中,出于通勤目的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数最多,为113人,占整 体比例的56%;其次是购物以及节假日出游,分别为31人、28人,各占整体比例 的16%、14%;此外,出于健身目的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数占12%;其他3%。公共自 行车使用者普遍认为,这种出行方式实现了与公共交通工具的换乘,省时;不用花 钱购买,省钱;不用担心停放、丢失,省心。而且作为一项运动还有休闲、健身的 功能。 通过使用目的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公共自行车的健身功能还是有所表现的。 利用公共自行车健身的人数占整体比例的12%,还有利用公共自行车外出游玩也是 休闲健身的活动占14%,也就是说在被调查人群中利用公共自行车进行健身活动的 人数将近占整体比例的三分之一。如果能充分幵发、利用公共自行车,对其健身功 能进行推广,比如利用公共自行车开展一些以“绿色、健身”为主题的户外骑行活 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意识,从而推动全民健身的广泛开 20 领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展。 4. 2. 3. 2—周平均使用次数 11-14次,14, 7% \ 次以上,2,1% 1-2 次,44, 22% ::\ , _ vp 1 s 1 —2 次 I ‘ m 3-6次 / 0 7-10 次 □ 11-14 次 3~6次,64,32% . 图4. 6 一周平均使用次数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8%的人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次数 达到7至10次;每周使用次数达到3至6次的人数占32%,;每周使用1至2次则 占22%; 12至14次的为7%, 14次以上的只有1%。 4. 2. 3. 3每次使用时间 20,10% —_ J輝Y filon/ia以 ■ / j國30他h 、 Z in以上 图4. 7每次使用时间 山于公共自行车出行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地形、身体素质 21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等,所以通常在短距离出行使用较多,一般情况下4-6公里是适合自行车出行的距 离。通过调査结果得出,每次使用时间小于30min占调査总人数的57%,在30min :60min 以内的33%, 60min 以上的占 101 通过对公共丨行车一周平均使用次数和每次使州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公 共自行车的使用促进了武汉市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体育人口的数量楚衡量全民健 :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准,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判定是否为体育人口:每周锻炼身体 平均达到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身体的时间在30min及以上;每次运动强度要达到 中等程度及以上。而调查显示: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3次以上的人数I片整体比例的 78%;每次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43%。也就是说,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 的部分人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从而促进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所以,将其作为全 民健总活动项目进行推广是可行的。 4.2.4市民对自行车骑行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态度分析 4. 2. 4. 1对骑自行车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认知调查分析 14,7% \ : / 厂] \ / 0\ 乂 圔 足,186,93% 图4. 8对骑自行车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认知 统计结果表明(见图4.8),在对骑自行车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题n中,有 93%的人选择了有,只有14人选择了否,占总调查人数的7%,可见武汉市开展自行 车骑行健身是有群众基础的。 4. 2. 4. 2对将骑行车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的态度调査分析 22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无所谓,8, 4% 不支持,18,9% 1 ‘■支持,56,27% 不太支持’ 36’17% y \ 1 :alF 常支持 , \m支持 :口>1、太支持 口 +支持 一 ■无所谓 支持,90,43% 图4. 9对将骑自行车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的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见图4.9),在对将骑自行车作为全民健身活动进行推广的看法 中,56人选择了非常支持,占总调查人数的27%; 90人选择了支持,占总调查人数 的43%; 36人选择了不太支持,占总调査人数的17%; 18人选择了不支持,占总调 查人数的9%; 8人选择了无所谓。也就是说支持的人数总调查人数的70%。 通过市民对_行车骑行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态度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武汉 市jr展自行车骑行健身有较好的群众雄础,并且大部分市民支持将其作为全民健身 活动项Pi进行推广,充分说明是可行的。 4.3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健身骑行推广方案 4.3.1承办自行车赛事,激发群众兴趣 很多老百姓在观看一些体育赛事时,看到我国运动员不断争金夺牌,为国争光, 看在眼里,希在心头,从中得到了极大的精祌享受,也诱发了自己参与健身的激情。 因此,武汉市可以以公共自行车以及绿道为基础来开展大型职业G行车赛事,从而 激发市民的骑行兴趣,使市民积极主动参与_行车健身骑行中来。 许多城市为了响应中央关于体育事业的号召,都在积极探索既能够有效推动体 育事业发展又可提升城市形象的共生共赢的道路。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部苦,这 种探索较之以往更加频繁和边切。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公路行车环赛十能得- 以的迅速发展,而且在公路自行车环赛不断发展的过税中,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是体 冇赛事中,城市展示和体育赛事相结合的典范。“流行、流动、流畅”的独特比 23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赛特性,使自行车环赛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其开放露天的场地成为城市展示的良 好平台。而许多城市也通过承办自行车赛,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全民健 身事业,使体育事业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环北京、环海南岛、环青海湖和环太湖这个几个以区域性赛事为主的大型职业公路 自行车赛,都是与当地区域紧密相连的。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在政府、企业、市民三 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并且武汉市也承办过许多的大型体育赛事, 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开展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事。目前武汉市正在修建的张公提绿道, 就是按照国际自行车赛的赛道进行修建。承办顶级国际自行车赛的赛道必须保证25 公里6米宽的柏油路,在骑行线路中必须包括城镇、乡村、山水和湖泊等完整景观, 如此高标准赛事,两年后在张公堤绿道也可举行。体育项目的开展较大程度是建立 在普及水平的基础上。同样,随着体育项目幵展的兴起,普及的程度也会增加,它 们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制约的。武汉市以公共自行车为基础来开展职业公路自行 车赛事,以此引起市民的关注,激发群众的骑行兴趣,将为建设“两型社会”和促 进全民健身发展做出贡献。 4.3.2组织骑行活动,开发骑行路线 可以利用公共自行车幵展“全民健身,绿色环保”为主题的骑行活动,以倡导 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识。随着武汉市绿道的建设,更 加便于自行车骑行活动的开展。除了利用绿道之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景点的分布, 利用公共自行车将各个景点连接起来,开发出几条自行车旅游路线,这样一来在公 共自行车的带动下也促进了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以下骑行线路,经过实际骑行检 验,切实可行。 4. 3. 2.1健身骑行 一、东沙湖绿道 东沙绿道规划全长68公里,示范段约30公里现已建成,串联沙湖公园、楚河 汉街、水果湖、放鹰台、武汉大学、东湖磨山、九女激、东湖梨园、省博物馆等24 处景点。依托沙湖公园、东沙联通渠和东湖风景区的生态景观资源,力图打造以“楚 汉文化、水绿相依、山湖相映、景城相融”为主要功能特色的世界一流滨水滨湖绿 道网络。这一示范绿道建设中,根据市民需求,有许多“贴心”设计。如在东湖沿 湖局部人流量大的区域,将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局部道路宽度将设计成5米,2米 作为人行道,用木栈道形式,3米为自行车道,可双向骑行;在风景名胜区域周边, 考虑到行人休闲、观光、因照相滞留等因素,特意为人行道预留必要宽度;而在九 女墩、讽都山等景色优美、山体起伏地段,则有意识的建设弯道和坡道,满足骑车 24 /SlEx顿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健身需求。此外,沿线设置10处休憩驿站,骚站可供市民休憩、换乘,还是医疗 点、治安点和小卖部。 二、汉口江滩张公堤绿道 以“长江穿城、绿带串城、水绿交融”为主要功能特色的汉口江滩张公堤绿道 由武汉港引出,沿汉口江滩北至堤角,并顺张公堤向西延伸接汉江绿道,规划利用 现有汉口江滩慢行道,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引导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观光 休闲绿道。近期沿张公堤向西延伸接汉江绿道,全场33.6公里,远期将结合府河 新堤建设,新建府河汉北河绿道长13.2公里。通过对张公堤堤顶路进行适当改造 利用,建成宽度为6米的张公堤绿道,可承办国际自行车赛事。 三、月湖知音湖绿道 依托月湖、墨水湖、知音湖沿线城市滨水和生态景观资源,以“山水相融、田 园相映、林城相依、知音文化”为主要功能特色的月湖知音湖绿道,分为城市特色 景观和知音文化休闲两段,从月湖主题公园绿道引出,通过琴台大道、江城大道串 联墨水湖环湖绿道,向南沿四新大道、芳草路、东风大道、天鶴湖大道至大集,主 线全长48公里,现已完成知音湖15公里郊野绿道示范段建设。 四、武汉绿道蓝图:“一心、六楔、十带” 一心”:规划主城形成“一环两轴五片十联”的绿道网络核心区。其中“一 环”为三环线环城绿道,“两轴”为长江滨江风情绿道和东西向山水风光绿道; “五片”为东沙楚汉文化绿道、南湖野正湖科教创新绿道、汉阳六湖水网景观绿道、 汉口中心都市活力绿道、后湖低碳生活绿道;同时构建沙湖港、罗家港、东湖港、 巡司河、黄孝河、机场河等十条绿道联络线。 “六楔”:利用水系、模形绿地等生态资源,规划在主城外围形成大东湖、汤 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等六片绿道网络。 “十带”:大东湖生态旅游绿道、汤逊湖-龙泉山休闲度假绿道、青龙山-梁子 湖生态旅游绿道、青菱湖-中山舰-鲁湖文化教育绿道、南太子湖-沉湖生态旅游绿 道、知音湖-索河知音文化绿道、汉江都市农业观光绿道、金银湖-桕泉体育休闲绿 道、慑水-木兰文化旅游绿道、武湖-涨渡湖-道观河休闲度假绿道。 10年内,武汉市政府将织就一个覆盖全城、总长2200公里的绿道网。规划共设 置70个绿道服务区,配建停车位,还将设置171处换乘点,助绿道与各种交通方 式“无缝衔接”。 4. 3. 2. 2观光骑行 一、江岸骑行赏两江(汉江、长江)交汇 25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1、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如图4. 9所示。 ■长酬6 / \ I % # / 名 d:、^ # /《长辽航遊罔# ^‘‘ 1^^4灘 f .:....丰於 / / 、气 令.:. m L / / “ 織广 / ^iuz4'-: / ’ 滩公■:,!‘ 知 %/ 武./-. >/ § 響jSIAS _Z墓 美国咖■ X 宋丨矢…门旧B ’ 奪 Z :口旧■鮮舰口旧居 k ^ a K 汉芙木 n_ h口”11. 4 跌神楼 (發 吻. ^ ;、、 海员文化宫命/ 余_ jt . . ■ ; :,. ■ /轮通^ 余家湖上K 二王家巷码头...,、 挤% L %d % ■ Ifesr % 大丨聽 4. 9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 2、骑行沿线特色 此一线沿江而行,沿途除了浩瀚江景,另可见沿江特色老建筑。若抵达龙王庙, 还可以停车徒步至江滩,汉江、长江交汇之处清晰可见,不同水色的两江相融之景 致尽收眼底。 26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irs THESIS 3、骑行建议 此一条线路全长约10公里,具备较好的道路条件状况,人们可以享受到舒适 的骑行体验,并且沿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较多,方便借用和归还。芙屮不足的是沿 江大道少有绿荫,若是期望阴凉可转入江滩内,又可以骑行至各阐I」欣赏沿江的特 色建筑。这一条骑行线路沿江而行,对欲求欣赏江景的人而言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线 路。而且沿江一线各个阐口都有鑫飞达的行车站点,可还车后进入江滩散歩小憩。 二、自然、人文交融共赏 1、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如图4. 10所示 m汉ma ‘ ‘ 、. 綱 ,德“纖 I / § 孩料_敝人漆 、 星巨 爸 , ■' —.. 术请絞办翠秘夜盡: mmmu ■ ■鶴;/ .4:-- ■ ‘ 务.满生參孩说 珠震樓豫 落 — . v..... 4 - * 站4摩黑 :老跃寒、 . .... .絕at摩区■碟,; 水榘销 5海 ■友:,. \ 零 V:::. .....… m* 、: ‘ % 淨. 纖:嚴‘...- mmdi 袖t一 句. 4. 10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 2、骑行沿线特色 湖东楚我国最大的城屮湖,此路线主要为东湖环湖游,有美轮美免的湖光山色 相伴,绝对是体验回归自然的美妙感受的最佳环境。而且东湖四季层次分明,无论 何时来到东湖,都会有别致的迷人风景,冬梅竞寒、搜争春色、夏荷沐雨、叶落秋 27 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风。东湖的人文底蕴丰厚,九女墩、.磨山、放鹰台都流传着美丽传说,省博物馆、 美术馆、艺术馆汇集了江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的现当代艺术作品。 3、骑行建议 东湖环湖路线较长,全长不间断骑行也需要将近两个小时,对于体力较差者或 者初次骑行者要慎重安排行程。这一线拥有丌阔的视野,晴天的时候阳光充足,虽 然一路上绿树成荫,但还是要做好防晒措施。由于周末、节假円游客较多所以沿途 比较拥挤,再加上路面不够宽阔,骑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口赏汉味美食 1、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如图4. 11所示。 / 等Q \大墦二r场■ f ^ /天崇连锁芝 “ / ° ^ / 涊祖山公》 i Li■‘f :::. ,那細 一 fmmm n / 户部巷 ■场 I效 -/ ^ 又牟中学靈叛fc S ‘‘偏 由路 腿画■ I蔬 ;胭腊山商. 长成析 吻路 】 IPI ,寒 ak 京 C线 mm 腼晨路 _難贫鹤《 1 Lx 1 ^ ‘ \ 戰.》务%武職* 取鄉俠採 武昌首公园慎'大资 图4. 12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 2、骑行沿线特色 来武汉当然不能错过“过早”文化和夜市文化,该路线沿途有不少武汉著名的 特色小吃,户部巷“过早”、首义园的小吃、司门口夜市都是美食聚集地。如果有 28 领士学位报告 WKyi/ MASTER'S THESIS 多的时间,可花上一整天时间沿路脚踏自行车慢慢游走,走进这些背街小巷,在平 凡和老旧之中会发现不少的惊喜。 3、骑行建议 这条线路比较长,而且沿途特色景点较多,有时间的话可以慢游一整天。临江 大道一带路况好,借车、还车的站点多方便了骑行者的多样选择。要注意的是司门 口、粮道街、胭脂路几处道路较窄,车流量较大大,骑行不够畅通。昙华林可以还 车后步行,可以逛逛沿街有意思的小店和景点。 四、穿越古今,历史与现代并存 1、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如图4. 12所示。 I /^\ ^ ^ 翁 ^ J 大 a %Oiwa 私收 / _ j tot ;/ 次阳大通■尔Ft T:中師〒 ! |, 爾讀 il+ J5l| # V:;: B 籍、,_丨 一: 图4. 12骑行路线及沿线景点 2、骑行沿线特色 这一条线路文化氛围浓郁。宗教、音乐、自然相映成趣,古有诗曰:“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古琴台故此名传天下。如今有了琴台大剧院、琴 台音乐厅,龟北路下也汇聚了大量的武汉潮人、创意园。“楚国晴川第一楼”的晴 川阁,今有跨越汉江的晴川桥犹如一到天空的彩虹与之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古 朴与潮流在里融汇。汽车穿梭在这条线路,身边除了不息的人流和车辆,还有擦肩 而过的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 29 硕士学位报告 vXjgWp MASTER'S THESIS 3、骑行建议 这一线路中钟家村路口的车流量较大加上这一区段的市政工程施工,所以该路 段的自行车道基本上无法正常运行,骑行困难。建议游客在归元寺游览后,步行或 乘坐公交经由两站路,至铜锣湾广场站即可到达古琴台公园体验琴台周边景致,古 琴台周边均有鑫飞达自行车站点可供自行车借用和归还,随即可以开始骑行。然后, 沿龟山北路、滨江大道、汉阳大道、鹦鹉大道一线前进玩赏路边美景。从龟北路幵 始,车流量小而且沿途绿树成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自行车道,沿途除了要注意公 交车停靠站点的安全以外,大可随意游玩。 30 ZjImN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 5结论与建议 公共自行车融合了低碳环保、健高休闲、地域特色与自然环境,是一种时尚的 健康的锻炼方式,承袭全民健身的本质精神,就是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锻炼、将徤 身融入生活。通过全面分析公共自行车的健身功能和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可以看 出,公共自行车系统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幵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生 活化”的健身方式从侧面影响着市民全民健身的态度,既方便出行又锻炼身体,因 此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是必要的,并且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也是 可行的。 5.1结论 5.1.1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不仅缓解了交通、环境问题,同时利用公 共自行车系统开展健身活动,可以缓解因场地缺乏给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带来的困 扰,也遵循《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到的“因地制宜”幵展群众喜闻 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的原则,还丰富了全民健身项目,所以将骑自行车作为 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5.1.2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为开展自行车健身骑行提 供了硬件设施;并且骑自行车能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通 过问卷调查分析,充分说明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促进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是可行 的。 5.1.3武汉可以通过承办自行车赛事,以此引起市民的关注,激发群众的骑行 兴趣;同时利用公共自行车和绿道以及组织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骑行活动;还 可对武汉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探索出丰富多彩的骑行路线,吸引更多的市 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行车健身骑行中来。 5.2建议 5.2.1提倡公共自行车出行 提倡公共自行车出行,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让更多的人们参与进来。可以由 各个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部门参与,成立一个关于提倡自行车出行的委员会,鼓励 公务员和各单位工作人员上下班以及近距离出行都使用公共自行车,为社会各界作 31 zS|e\硕士学位报告 KvS^jgmJ) MASTER'S THESIS 出表率,给个大市民做个好榜样,从而对低碳绿色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起到进一步的 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市民中的自行车爱好者,要鼓励他们组织骑行协会,探索更 多更好的骑行线路,开展丰富多彩的骑行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 5.2.2加快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 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环境。自行车的骑行,离不幵 良好的行车环境,除了绿道,武汉市与机动车道隔离幵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不多,只 有部分主干道才有。随着近年来机动车数量迅速地增长,非机动车道越变越窄,自 行车专用道被占现象非常严重。在上下班高峰期,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道的现象经 常发生。建议非机动车道建要与新的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保证非机动车道的行动畅 通。对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进行改造,将非机动车道划分出来,并进行隔离以 保证骑行安全。 5.2.3合理利用,加强宣传 目前,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仅仅主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在运行,由于缺乏宣 传对其健身、休闲方面还没有进行开发和利用,健身价值尚未充分体现,对全民健 身的推动力有待挖掘。当地政府应发挥力量,参与和投入一些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 建设,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幵发公共自行车资源。 利用武汉的地理环境,沿江、沿湖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吸引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骑行; 利用公共自行车将一些景点连接起来,幵发自行车旅游路线;利用公共自行车开展 “全民健身,绿色环保”为主题的骑行活动;开展城市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事。 32 zSIEN硕士学位报告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