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论文 > 财税论文 > 股票证券论文 > MBA硕士论文_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实证研究(58页)

MBA硕士论文_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实证研究(58页)

资料大小:239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2/22(发布于北京)
阅读:3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摘要
IPO(InitialPublicOffering),亦称上市,是股份有限公司在券商、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在公开股票
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股票的行为。
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功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巨额融资,为其
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进而保持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
势。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后,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愈发走
向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通过IPO突破融资瓶颈实现发展的
更上一层楼。然而,在我国规模最为庞大的中小型企业,其中大多数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达到主板或是中小板的上市条件。2009年10
月30日,在原有主板、中小板市场的基础上,中国借鉴美国纳斯达
克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经验,推出了中国的纳斯达克——
创业板,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截至2011年年底,已
经有28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这些企业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渴望
已久的发展资金。
从逻辑上来说,企业在上市后往往能通过运用募集资金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其经营业绩实现大幅提升。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们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了三种奇怪的现象:
IPO之后的经营业绩下滑(Underperformance)、IPO抑价
(Underpricing)和IPO的热销市场(HotIssueMarkets)。其中较为
代表性的是Jain和Kini在1994年发表了《ThePost-IssueOperating
PerformanceofIPOFirms》的文章,提出了“IPO效应”的概念——企
业在上市后普遍存在着经营业绩下滑的现象。随着国外学术界对此效
应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主板、中小板市场的IPO效应都已进行研究
并得到验证,例如唐仕顺(2006)发表的《我国上市公司IPO效应》
以及范志敏(2009)发表的《中小企业板整体上存在IPO效应》。纵
观海内外,IPO效应既存在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又存在于相对新兴
的中国资本市常
那么,究竟在我国刚推出不久的创业板,是否也同样存在着IPO
效应?本文结合我国创业板发展的历史及制度环境,运用业绩综合衡
量得分函数,验证了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的业绩存在显著下滑,接
着基于杜邦分析法分析上市前若干财务比率变化与上市后业绩下滑
的关系,发现代表公司上市前经营业绩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
以及总资产周转率增长程度越大,上市后公司业绩下滑越明显。最后,
根据结论提出有助于规范创业板拟上市公司IPO行为的相关建议。
关键字:IPO效应,创业板,业绩综合衡量得分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