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安全综合 > 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案例分析(ppt 76).rar

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案例分析(ppt 76).rar

资料大小:187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3/7(发布于浙江)
阅读:8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1 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 (案例分析)一、事故的概念 (一)定义 《辞海》中定义为“意外的变故或灾祸”。在《职业安全卫生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为“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性事件,通常会使正常活动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为: 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由危险化学品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事故。 所以构成危险化学品事故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危险化学品,二是事故。其本质就是由危险化学品造成的事故。 不同的行业对事故都有不同的描述,但安全生产事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情或现象。这种事情或现象是非自然灾害造成和人为蓄意造成,其后果涉及或人员伤亡、或中毒、或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或兼而有之。(二)危化品事故基本规律和特点 1、危化品事故在各个环节都具有可能发生的特点。 2、危化品事故具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的特点。 3、危化品事故具有连锁性的特点。 4、危化品事故具有救援、救治难度大和后果严重的特点。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联碳公司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2500名居民中毒死亡,200000人深受其害,是世界上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120~240加仑水进入异氰酸甲酯(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联碳公司农药厂事故中遇难的儿童事故中毒死亡的家畜(三)危化品安全状况。 2004年全国共发生危化品伤亡事故193起,死亡291人,比上一年度减少73起、137人,分别下降27.4%和32%。 2005年发生危化品伤亡事故142起,死亡229人,同比减少51起、62人,分别下降26.4%和21.3%。 2006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64起,死亡91人,同比减少4起,减少21人,分别下降5.9%和18.8%。 10 危险化学品各环节事故分布情况某液化石油气库建于1998年,位于某县,临江而设,交通便利,环境较好。该石油气库共有工作人员31人,其中有2名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液化石油气库占地38400㎡,包括球罐区、装车台、残液罐区、压缩机房、地磅房、综合楼、变电所、排水泵房、消防水泵房等。库区西面建有2000t级液化石油气码头。球罐区有3个2000m3的液化气球罐,并设置了水喷雾灭火装置。生产区与综合生活区用围墙隔开。 二、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其主要工作流程为:液化气船将液化气输送到球罐中储存,然后在装车台将液化气装卸到液化气汽车槽车,再送至客户。 问题一:请指出石油气库各作业场所的危险、危害因素? 问题二:为防止装车台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采取什么安全对策措施。 13 (一)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2)化学性(3)生物性(4)心理、生理性(5)行为性(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按照起因物和伤害方式,工矿企业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国家标准GB/6441-1986(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1、辨识的主要内容 厂址: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 厂区:功能分区布置、厂区道路 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采光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温度、作业及控制条件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机械设备、电气 作业环境:毒物、噪声、粉尘、振动、辐射 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 2、危害因素的辩识和分析方法 直观经验方法:对照经验法、类比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事件树、事故树等案例参考答案:石油气库作业场所的危险、危害因素如下表:(三)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4)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19 3、事故预防对策的选择原则 按事故预防对策优先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消除 (2)预防 (3)减弱 (4)隔离 (5)连锁 (6)警告 4、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2)提出的对策在经济、技术、时间上应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和实施。 (3)对策应不超过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