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常用范文 > 工作总结 >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总结DOCX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总结DOCX

jjp_2110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15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X(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12/1(发布于江苏)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总结DOCX”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0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总结
?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首次独立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的国家课程中。
一、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一字之差,却同时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李峰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已经成为了数字原住民,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要求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养成数字技术应用的好习惯、好行为、好方法。
《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应该开设信息科技课程。熊璋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不足以反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全貌,难以反映信息科学的本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新课程要体现“科”与“技”并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反映信息科学本质,并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育人价值,因此更名为“信息科技”。
李峰教授指出,更名为“信息科技”体现了以下变化:(1)目标转向:从“技术操作”到“学科核心素养”;(2)内容转向: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3)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4)价值转向:从“应用行为”到“学科思维”。
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实现从“技术”向“科技”?王振强指出:(1)要从工具演变领悟科技发展趋势,树立科学观念;(2)把握国家课程性质;(3)围绕学科概念、原理、思想、方法展开教学;(4)关注核心素养;(5)计算思维结构;(6)追求深度学习;(7)合理利用主题-单元-项目;(8)处理好目标层次间的关系。
二、义教阶段信息科技与高中信息技术的衔接
魏熊鹰指出,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制定过程如下:刻画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在核心素养特征和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引领下制定课程学段目标,根据六条逻辑主线架构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的内容模块和跨学科模块。在各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立各模块的学业要求,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从而产生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义教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致——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进行了描述。
学科逻辑主线贯穿各学段内容,综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六条学科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每一逻辑主线的内容进行学段的具象化描述,特征为从要素理解到活动参与/原理辨别,再到问题解决,最后到思维提升。在内容的设计方面,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进行学段目标界定和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为了保障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落实,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同时设置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又按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细分,使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更具操作性。为了更好地评价人才培养成效,标准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对每一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描述。
如何做好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在教学理念方面,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育人导向;在内容设计方面,平衡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内容,以学科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学科逻辑主线为线索,提炼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探索大单元教学和深度学习;在培养方式方面,探索项目式学习,组织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学科教研方面,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教研模式;在学业评价方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