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DOCX

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DOCX

yuking9***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35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X(6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11/17(发布于浙江)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课标组专家解读 | 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
原创 李锋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副研究员。国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人教—中图版)《数据与计算》分册主编。国家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创生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它在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赋予了信息科技课程新的内涵。[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关注新时代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梳理出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设计新课程内容结构,强调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创新。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2]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3]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①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辨别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②发展计算思维,使学生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和实施解决方案;③培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针对问题设计探究路径,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分析、模拟验证、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④践行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能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课程是针对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围绕数字素养和技能,界定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依据学科概念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01
数 据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通过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组织与呈现—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融入到课程模块内容中,提高学生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02
算 法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设计了“问题的步骤分解—算法的描述、执行与效率—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等”与算法相关的内容,通过身边算法的学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能力。
03
网 络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数字化成果分享—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与生活能力。
04
信息处理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按照年级的提升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以此逐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05
信息安全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从“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个人隐私保护—规避风险原则、安全观—防范措施、风险评估等”方面设计了信息安全的内容,帮助学生整体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6
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通过“应用系统体验—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伦理与安全挑战”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学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环境。
信息科技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明确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