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培训讲解课件《医学伦理学之死亡》PPT

培训讲解课件《医学伦理学之死亡》PPT

yinkehui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66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4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10/9(发布于北京)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死亡与安乐死
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一、三种死亡文化及其比较
死亡的本质
(一)死亡的神秘性 古希腊大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 (二)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人们首先把死亡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从“意识和自我意识”方面揭示死亡本质的意义,认为死亡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消失” 所以,我们认为,死亡的本质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
1、拒绝死亡的巫术文化
表现:中国的厚葬方式、古埃及的金字塔。 观念:死亡是邪恶势力对人的入侵。 行为:恐惧死亡、拒绝死亡的发生。 态度:采取对抗的手段,如巫术。
2、美化死亡的宗教文化
表现:宗教的超度法会 观念:多种宗教认为死亡只是回归到更美好的世界。 行为:接受死亡的发生。 态度:采取消极等待的手段,如祈祷;重来生来世。
3、接受死亡理性的文化
表现:安乐死 观念: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过程。 行为:面对死亡。 态度:注重今生今世。
二、死亡标准与道德
1、人类对死亡的态度
一般的理解:死亡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是外界或他人的恶意介入的结果,总是与不吉祥的事物相联系,恐惧、受惩罚、要求报答等观念由此而生。
心理学的理解: 死亡是对自身的无意识。活则是明确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2、传统标准: 呼吸心跳停止
传统死亡靶器官:心脏 原因:后果明显、容易检验 例外:死而复生 靠机器维持的不可逆昏迷状态
3、传统标准的问题
心停不等于死亡: 心脏的跳动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心脏停止跳动后可以在适当刺激下重新搏动。这是假死的真正原因。 体外循环也挑战心停等于死亡的标准。
3、传统标准的问题
心跳不等于生命延续: 离体心脏可在具有不神经支配、血液供应的条件下具自主跳动功能。
3、传统标准的问题
心脏移植技术日益成熟: 自1967年,南非外科医生Banard首次行心脏移植术以来,到2002年底,全世界进行了66559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些人的心脏已经不在了,可他们都活着。
3、传统标准的问题
心脏功能的可人工替代性: 人工心脏可以完全代替心脏功能。
4、新的标准:脑死亡
脑成为判定死亡的靶器官 标准:对内外刺激没有感受与反应 自主呼吸、自主运动消失 无反射 脑电图平直
5、脑死亡的一些具体理解
“脑死亡”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 心脏停止跳动之所以被作为死亡标准,其重要原因就是其后果是脑的弥漫性、不可逆转的脑坏死 。 其时间一般为5至10分钟。 但随着新医疗进步,这个问题存在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并导致问题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