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Cortex_M3权威指南CnPDF

Cortex_M3权威指南CnPDF

华信石化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资料大小:490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DF(298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19(发布于陕西)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Cortex_M3权威指南CnPDF”第1页图片 “Cortex_M3权威指南CnPDF”第2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Cortex‐M3权威指南 初稿 前置 Cortex-M3 权威指南 Joseph Yiu著 宋岩 译 ‐ 1 ‐ Cortex‐M3权威指南 初稿 前置 译序 我接触 ARM的历史约 4年,早期是很欣赏这类处理器,到了后来切身使用它们的机会 越来越多,慢慢地有了感觉,也更加喜欢了。在偶然听说 Cortex‐M3后,我就冥冥地感到它 不寻常。只是因为其它工作一直没有去了解它,直到今年初才进一步学习,很快就觉得相知 恨晚。当时只能看 ARM官方的重量级资料,在看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稿后,更感觉被电到了 一样,于是突然有了把它翻译成中文的冲动。经过累计约 150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有了此译 稿。在翻译过程中,我始终采用下列指导思想: 1.尽量使用短句,并且把句子口语化。我认为高深的道理不一定要用高级的语法句型才能 表达。想想看,即使是几位博士互相聊天讨论一个课题,也还是使用口语吧,而且火花 往往就是在这种讨论中产生呢! 2.多用修辞方法,并且常常引用表现力强的词汇——甚至包括网络用语和脍炙人口的歌词。 另外,有时会加工句子,使得风格像是对话。这样做的目的是整个文风更鲜活——有点 像为写出高分作文而努力的样子。这点可能与很多学术著作的“严肃、平实”文风不同, 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还希望读者不吝给予反馈。 3.在“宏观”上直译,在“微观”上意译。英语不仅单一句子的语法和汉语不同,并且句 子的连贯方式也与汉语不同。因此在十几个到几十个单词的范围内,我先把它们翻译成 脑子里的“中间语言”,再把中间语言翻译成汉语。这样,就最大地避免了贻笑大方的 “英式汉语”。 4.有些术语名词不方便翻译成汉语,或者目前的翻译方式不统一,或者与其它术语翻译的 结果很接近,如 error和 fault,就只能用英语意会。此时我就保留英文单词,相信这样 比硬生生地翻译成汉语还好。这些词汇主要是:retarget, fault, region等。另外,英文中有 一个很能精练表达“两者都”意思的单词及其用法:”both”,我也常常保留之。 5.图表对颜色的使用比较丰满,尤其是比较大型的插图,相信这样能帮助读者分析和理解。 插图是从原图直接复制的,因此矢量图变成了位图,无法再适应任何比例的缩放。不过, 我在复制原图时,把原图以 200%的比例放大,从而提高了图片的质量。 6.我在很多地方加了译注。比较短的译注就直接以“()”加在文字后面。比较长的译注则 为它开出一个“文字池”,放到相应的“.text”后面并与之相临。早期的译注多用于解释 一些不是很广为人知的术语,后期的译注则更多是我认为有必要补充的内容,包括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容易混淆的概念,深入理解等。 7.我对少量自然段作了改编。也有个别部分译自 ARM提供的权威文档。 本书的翻译工作在 40%进度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期,有一种好像长跑中遇到了所谓“极 限”的感觉。望着距离掉下去还有那么高的滚动条,甚至都有停住的自我暗示了。那天刚好 是哀悼日的第一天,我本来情绪很低沉,但在我看到默哀完毕,天安门广场上排山倒海般地 呐喊“中国加油”时,我突然有了强烈的共振感觉,那是一种热泪盈眶的激动和感叹,甚至 觉得他们就是在鼓励我!让我一下子振作起来,找回了比刚开始还要强烈的干劲,并且更加 信心满满。这种精神力量一直推动我翻译完最后一个字,并且还有“余勇可贾”的快感^_^ 整个翻译的时间跨度是在 2008.05.10‐2008.06.07,共计 28天。不知这是否算得上很“仓 促”。想必有很多句式还能改得更好,甚至还有错别字等低级错误。我使用了五笔输入法, 可能错别字会错得很离奇,不过肯定逃不过读者雪亮的双眼的。希望读者在发现错误后批评 指正。反馈地址是:rock.song@hotmail,也可以通过QQ:9471202/9312500。 本译稿草稿完成后,我交给几位好友去试读和审校,得以揪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 bugs。 他们是:浮云,土豆波,美眉 Y和小胖,在这里以点名表示感谢! 宋岩 2008.07.02 ‐ 2 ‐ Cortex‐M3权威指南 初稿 前置 原作序 谁是最节能,最擅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人?要让我说,我一定得表一表单片机 的开发者。他们使出浑身解术,写出精妙玲珑的代码,把单片机点点滴滴的力量汇集起 来,让它如同涌泉一般尽情地迸发,灌溉滋养着各行各业。是什么灵丹妙药赐予了他们 这么神奇力量?除了好的处理器之外,还要配合好的开发环境和工具链。也正出于此, 在设计ARM7TDMI处理器时,ARM的工具链工程师们和CPU设计师们强强联手,为了 让它的内部结构更优化、更精练、更到位而并肩奋战了很多日日夜夜,终于有了 ARM7TDMI的无限辉煌,并且久经岁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