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生产岗位要素计点法
生产岗位评估要素表
评估因素
等级数量
分数
合计数
大要素
细分要素
劳动技能
文化理论知识
2
12
操作技能
4
作业复杂程度
3
预防、处理事故复杂程度
1
劳动责任
质量责任
2
10
原材料消耗责任
2
经济效益责任
2
安全责任
2
劳动强度
体力劳动强度
5
14
脑力消耗疲劳程度
4
作业姿势
3
工时利用率和工作班制
2
劳动环境
作业条件危险性
2
4
有毒有害危害
1
噪声危害
1
合 计
40
40
(一)劳动技能有关因素
因素一:文化理论知识
定义:评价岗位对人文、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
等级1:(10分)
了解本岗位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知识
等级2:(15分)
熟悉本岗位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相关工种的一般技术理论知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等级3:(20分)
岗位专业技术理论要求较高,了解相关工种主要技术理论知识,具有高中或技工学校以上文化程度
等级4:(25分)
岗位专业技术理论要求高,较全面了解相关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具有高中或技工学校以上文化程度
因素二:操作技能
定义:评价岗位操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对技能的积累程度要求
等级1:( 5分)
技术操作技能要求简单
等级2:(15分)
技术一般,操作技能要求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熟练期
等级3:(30分)
技术操作比较复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需要1年以上实习期
等级4:(45分)
技术复杂,操作技能要求高,需要2年以上实习期
因素三:作业复杂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操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岗位间协调要求
等级1:(10分)
操作工序单一、工作物对象简单
等级2:(25分)
操作工序较多,工作物对象难度一般,需交叉配合作业
等级3:(35分)
操作工序多,工作物对象难度大,在多工种交叉作业中起关键作用
因素四:预防、处理事故复杂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对预防事故和处理事故所具备的能力水平要求
等级1:( 0分)
对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没有专业要求
等级2:( 5分)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一般
等级3:(10分)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水平较高
等级4:(15分)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要求高
(二)劳动责任有关因素
因素一:质量要求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最终产品的责任大小
等级1:( 5分)
对最终产品质量基本无影响
等级2:(12分)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
等级3:(18分)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
等级4:(25分)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因素二:原材料消耗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物质消耗影响程度
等级1:( 5分)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基本无影响
等级2:(12分)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一般
等级3:(18分)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较大
等纽4:(25分)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大
因素三:经济效益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等级1:( 5分)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小
等级2:(12分)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一般
等级3:(18分)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等级4:(25分)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大
因素四:安全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
等级1:( 5分)
岗位操作环境不会引起伤害事故
等级2:(12分)
岗位操作环境很少发生伤害事故,损失较轻
等级3:(18分)
岗位操作一般不会引发较大的伤害事故,损失较重
等级4:(25分)
岗位操作环境引发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较大,造成的损失严重
(三)劳动强度有关因素
因素一:体力劳动强度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强度
等级1:(10分)
轻体力劳动
等级2:(25分)
一般体力劳动
等级3:(40分)
较重体力劳动
等级4:(50分)
重体力劳动强度
执行国家体力劳动分级标准
因素二:脑力消耗疲劳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脑力消耗程度和疲劳强度
等级1:(10分)
岗位操作注意力较轻松,不太容易疲劳
等级2:(20分)
岗位操作注意力一般,疲劳强度一般
等级3:(30分)
岗位操作注意力较集中,容易疲劳
等级4:(40分)
岗位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极易疲劳
因素三:作业姿势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