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其他第_节医院感染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其他第_节医院感染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yijiyuan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医院感染
资料大小:782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43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4/3(发布于北京)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免费申请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传染病学_其他第_节医院感染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十章 其他 作者 : 高 燕 单位 : 北京大学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二、病原学特点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 五、常见医院感染及诊断 六、治疗及防控 一、概述 概述 一 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出现临床表现的感染,可以是局部或系统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HAIs) 内源性感染:皮肤、鼻腔、消化道等部位的内源性常驻菌引起; 外源性感染: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和器械、访客、医务人员带给患者的外源性病原体引起的交叉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病原学特点 二 病原学特点 传染病学(第9版) 1. 细菌:约90%以上的医院感染为细菌引起 (1)CHINET监测:近10年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比例约为7︰3; (2)常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3)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4)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O)、泛耐药 (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常见耐药菌包括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2. 真菌 (1)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内置医用装置、介入性操作和手术、移植治疗的开展,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2)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假丝酵母菌约占80%,多引起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病原学特点 传染病学(第9版) 3. 病毒 (1)主要经呼吸道途径传播: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常可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主要经接触途径传播:诺如病毒等,常导致住院患者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3)主要经血源途径传播: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常导致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暴发流行。 病原学特点 流行病学 三 (一)感染源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感染患者、带菌者是重要的感染源。医疗设备等被病原体污染后均可成为感染源。 (1)2014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2.67%,抗菌药物使用率35.01%,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现患率1.01%; (2)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47.53%)、泌尿道(11.56%) 和手术部位(10.41%); (3)医院感染病原菌:居前5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最主要为接触传播,其次是血液传播、医疗器械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生物媒介传播较少。 (1)接触传播 可经患者或医务人员的手、医疗用品、室内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 主要见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医疗器械传播 侵袭性诊疗器械或设备,如手术器械、导管、内镜、呼吸机、输液器、透析装置等受病原体污染导致感染传播,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4)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微生物以空气中气溶胶微粒和尘埃为传播媒介。空调传播是空气传播的特殊形式,常与军团菌感染有关。吸氧和雾化吸入装置也可传播病原菌; (5)消化道传播 主要见于因饮水、食物被污染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三)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住院患者对条件致病菌和机会病原体的易感性较高,但下列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 (1)患有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病、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肺疾患和血液病等严重影响机体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功能的患者; (2)新生儿、婴幼儿和老年人; (3)烧伤或创伤患者; (4)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移植治疗、侵袭性操作、异物植入、污染手术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发病机制 四 (一)侵袭性诊疗操作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 宿主皮肤黏膜等解剖屏障破坏:创伤、烧伤、手术、留置尿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机械通气和各种内镜检查等侵袭性操作造成患者皮肤黏膜等解剖屏障的破坏,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直接的机会。 (二)宿主免疫功能降低 传染病学(第9版) 免疫屏障破坏:免疫抑制药治疗、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器官移植、艾滋病以及糖尿病、肝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基础疾病等,造成机体的免疫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传染病学(第9版) 宿主微生物屏障破坏: (1)长期、大剂量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有毒力的耐药菌株被选择出来而得以繁殖; (2)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微生态变化导致细菌移位引起内源性医院感染。 感染及诊断 五 (一)临床特点 传染病学(第9版) 五、感染及诊断 1. 既具有一般感染的特点,又具有不典型性、隐蔽性的特点,诊断难度大 (1)患者基础疾病和原有感染掩盖医院感染的症状体征;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不典型,甚至缺如; (3)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分污染菌、定植菌和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