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一部分 概述
第一章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桓仁城市整体综合品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具体目标一:保护桓仁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独一无二的价值。
具体目标二:从规划的角度平衡对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合理利用。
具体目标三:提出可操作的试点项目,服务于遗产保护。
第二章 规划背景
一、五女山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后,对遗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上日程。
二、除开五女山外,桓仁县城内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而一些遗产正在逐渐消失,如历史建筑已很难见到踪影,浑江以北的泡子沿水面正在逐渐被吞噬。
三、面对即将到来的日益增多的游客,很有必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综合考虑。从而合理引导旅游,尽量避免由游客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
第三章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要求》(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辽宁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1986)
五女山山城保护管理规定(2002)
第四章 规划结构及范围
一、规划结构
规划包括桓仁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价值的评价(第二部分),现今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具体的保护规划体系(第四部分),对规划实施及遗产管理的简要说明。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桓仁县城及周围山体,北至五女山,东至桓龙湖,南至米仓沟村,西至烟筒山。规划主要是确定县城与周围山体的历史文化关系,保护整个城市的自然人文融为一体的风貌。
第二层次为桓仁县城建成区。北至泡子沿组团,南至米仓沟村,西至上古城墓群,东至五女山,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主要是确定整体保护框架,整体风貌控制。
第三层次为单个点的保护规划。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的历史文化点。规划确定其保护要求。
第二部分 桓仁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述
第一章 历史脉络
桓仁的城市发展史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有重要的贡献。桓仁的历史脉络反映了它的历史价值。
桓仁县的历史发展及城市建设史可总结于下表。其中对物质形态形成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清朝时期,其次是高句丽时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较重要的历史时期有高句丽时期,建州女真时期。
见表1桓仁县重要历史时期表
表1:桓仁县重要历史时期表
年代
历史
事迹
重要人物
重要人物职务
活动范围
重要历史意义
现存物质遗产
现存非物质遗产
公元前37年至公元3年
建高勾丽王国都城
朱蒙
高勾丽王国第一个首领,始祖
五女山主峰,海拔804米
高句丽王国的源头
五女山城,将军墓,上古城遗址,下古城遗址,县城周围其它的地上地下的遗迹
西周至战国
少数民族貊族活动地区
秦代
属辽东外缴
汉代中期
始有地方民族政权建置,属“玄菟郡”
唐代
属“正州”
辽代、金代
下古城子出土辽金遗物
元代
属“婆娑路”
明永乐22年(1424起)
明朝“建州卫“的一部分
李满柱
建州女真前期的代表人物,第三代首领
五女山
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县城周围女真人居住的房屋残基
现今少数民族满族重要的聚居地,一些风俗习惯,如满族萨满教,有些地名也具有满族特色。
清顺治年间
桓仁地区被封为“禁封地”
人口大量外迁,区域生态得到保护
清光绪三年
(1877起)
解禁,清朝设怀仁县,?盎诚肴嗜恕敝?
清光绪四年至光绪八年
(1878-1882)
建县城
章樾与陈本植
章樾为怀仁县设治委员,陈本植为易经大师
五女山庙与太极图形中心处的连线
奠定了城市格局
八卦形的城市形态,道路系统,天后宫,
易经思想的重要体现,先天太极,曾召开过全国易经研究大会,全国仅此一座
民国3年
(1914年起)
因同山西省大同怀仁县重名,改为桓仁县城,隶属奉天庥兴京抚民厅
进一步奠定城市格局
现在的部分道路
民国18年(1929年起)
隶属辽宁省
1932年
抗日战争期间辽宁民众自卫军成立于桓仁
唐聚五
自卫军总司令
二中操场,天后宫,抗联烈士纪念碑,烈士墓
现二中操场处为唐继武集和起义处,天后宫处为联军活动地点
抗日的重要根据地
1945年
隶属安东省
1949年
隶属辽宁省
1956年
隶属辽宁省安东专区
1959年
隶属本溪市
1966年
隶属丹东市
1968年
复隶本溪市
1989年
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