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实施方案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
实际,现就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
措,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形式,是拓宽育人渠道、
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X是红色圣地、生态福地、 X家祖地,是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拥有淳朴好客的民俗民
风和乡土风情,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
源。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
从弘扬X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认
识,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目标任务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 主要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
理解与认同。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
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研学实践教育作
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机制, 开发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研学实践教育
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实践教育精品线路, 形成 X为中心的红色文
化、X家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生产劳动、客情乡情研学实践教育格
局;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 活动品质持续提升、 组织管理规范有序、
基础条件保障有力、 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实
践教育发展局面。
三、主要措施
(一)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
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统筹安排和业务指导, 确保每一位中小学生在学
期间参加有效的研学实践活动。 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 将研学实践
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课时、有师资、进课表, 把研学
实践与学校课程和学生学习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科学合理
安排研学实践时间,原则上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
一到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一次,每次安排 1~2 天活动。研学实践时
间应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二)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各县(市、区)要
加强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以及各级研学实践基地 (营地)建设,
采用 PPP等多种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生研学
实践基地,对入选的基地实行定期评估验收,动态管理。各级教育、
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建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准入标准、
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 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 打造一批示范
性精品主题线路,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 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文物、 旅游等部门共同负责制定研学实践教育基
地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 审核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资质, 督促研学实践
体验项目建设和开发。
(三)规范研学实践教育组织管理。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探
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
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开展研学实践可采取自行组织或委托组织
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通过
家长委员会、 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 手机客户端等形式告知
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研学实践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四)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各中小学校要确定专门的管理人
员和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研学实践工作, 提高研学实践在课程开发、 主
题确定、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学校管理人
员、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组织研学实践活动要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
要根据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需要增加专业人员配置, 并按照
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规律及育人需要, 强化工作人员培训,
提高讲解、辅导学生互动体验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五)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本需求,确
定收费项目及标准,建立“政府补助一点、家庭支付一点、服务接待
单位减免一点” 的经费筹措机制。 对义务教育阶段低保户及特困人员
子女和高中阶段建档立卡、 低保户、 贫困残疾人家庭及特困人员的子
女实施减免政策。市、县(市、区)学校由市、县(市、区)财政按照分级财政给予补贴。市财政原则上只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 1~
5 天的研学实践进行补助。倡导和鼓励爱心单位、爱心人士针对研学
旅行开展公益资助。 交通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出行要严格执行学
生票价优惠政策;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要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实
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