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作者:兰英华、李用国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预后
十、治疗
十一、预防
概 述
一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
主要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流行。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重者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 述
病 原 学
二
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
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
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原 学
1.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
(一)抗原结构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原 学
志贺菌属的抗原分类
(一)抗原结构
2.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原 学
(二)抵抗力
志贺菌存在于患者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 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
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原 学
(三)毒素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
志贺菌所有菌株都能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
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Shiga toxin),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原 学
流 行 病 学
三
(一)传染源
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
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志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3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9%。在志贺菌感染者中,约70%的患者和60%的死亡患者均为5岁以下儿童。
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但总体看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夏秋季发病率高可能和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 进入肠道 是否发病 细菌侵入肠壁 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肠黏膜炎症反应、 释放内毒素入血,
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 引起发热、毒血症
肠黏膜炎症、 严重者导致感染性休克、
坏死和溃疡 DIC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腹痛、腹泻、脓血便
(二)病理解剖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肠道病变主要在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常见,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
1. 病变部位
2. 病变表现
(1)急性菌痢:初期急性卡他性炎症 、特征性的假膜溃疡形成。
基本病变: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限于固有层。
(2)慢性菌痢: 肠黏膜水肿、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瘢痕形成、肠腔狭窄。(3)中毒性菌痢: 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二)病理解剖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细菌性痢疾结肠表浅溃疡
临 床 表 现
五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2.轻型(非典型)
3.重型
4.中毒性菌痢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